浙江在線7月1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何賢君 杜羽豐 市委報道組 王瑩)7月17日下午,蘭溪市蘭江邊,不同種類的鮮魚被從小到大一字排開,等待著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專家們的“檢閱”。與常規魚類不同的是,這些魚的額頭上都被植入了呈液體膠狀的熒光標記,因此被稱為熒光標記魚。
“桃花魚,體長18厘米,重368克,比去年增加了近10厘米,長勢不錯……”專家們一邊測量,一邊細致地做好記錄。
“千萬別小瞧了這些標志魚,它們可是會‘說話’的。”一旁,蘭溪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梅新貴告訴記者。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一直以來都是提高蘭江經濟效應和生態效應的重要舉措。不過,放流哪類魚收益高、經濟價值大,什么魚對水質凈化作用更大,這里面的門道不少。為了讓放流更科學,自2017年起,蘭溪市與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合作,正式開啟“標志放流”工作。
據悉,每年有10萬至20萬尾不同種類的魚被打上熒光標記,投放到蘭江中。一段時間后,通過對各類標志魚的體重、身長等長勢情況測量,存活率、回捕率的計算和水體中餌料(浮游生物)量的分析,就能科學估算各類魚種的經濟效益,選擇最合適的種類,達到漁民收益最大化。
在治水方面,專家們也會對各類標志魚的肉質進行分析,確定其在生物鏈的位置,從而得出它們的固氮固磷能力。“氮和磷是水體富營養化的元兇,如果某種魚氮、磷吸收能力強,拋開經濟價值,我們也會多投放一些。”梅新貴說。
花白鰱、鲴魚屬食藻魚,生態效果明顯;桃花魚、鳊魚生長速度快,能賣出高價,經濟效益高。經過兩三年對熒光標志魚的數據分析和總結,蘭江魚類的增殖放流逐漸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生態鏈。
“這兩年蘭江的水越來越干凈,魚的種類增多了,價格也越來越高,多虧了這些熒光標志魚。”漁民章茂青感嘆道。
據悉,在標志魚的“指導”下,蘭溪每年在蘭江流域增殖放流魚類3000萬至4000萬尾,不僅讓漁民富了,而且確保了水質的持續改善。
據悉,通過熒光標志魚來檢測、改善水質和提高漁民收入的“標志放流”工作,目前已同時在衢州、桐廬、富陽等地鋪開。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