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6月1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王逸群 江萍)一千多年前,生于臨安、歸息臨安的錢镠建立吳越國,為臨安植入了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一千多年后,這座成長為杭州第十區的古城,作為城西科創大走廊的起點、杭州的西大門,堅持科技創新與綠色創業的發展之路,在綠水青山間掀起了創業創新的熱潮。
過去一年,臨安區新認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眾創空間2家;就地轉化科研成果15項;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7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達66.4%;引進26個總投資256億元的集成電路項目,實施了32個裝備制造業智能化改造項目,還成就了城西科創大走廊首家百億級工業企業——杭叉集團……一系列數據的背后,印證著臨安科技驅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步伐。
以青山湖科技城為引領,臨安深植“科技之都”底色,搶抓浙江省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杭州市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的戰略機遇,主動投身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這里不僅成為杭州科技創新的重要節點,更成為長三角難得的“科技與生態”雙輪驅動創新創業的重要之地。
在這里,青山湖科技城短短十年間從種子長成參天大樹,借力產學研協同創新,不斷培育和產出優質的“青山湖智造”;在這里,“綠水青山”優勢得到盡情發揮,生態雙創助力鄉村振興將村落景點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在這里,“最多跑一次”“三服務”理念不斷內生成為一系列便民利民舉措,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推進老城蝶變和新城崛起……
做好“保護與發展”并舉的文章,臨安以綠水青山為舵,以青山湖科技城為槳,不斷催發創新創業的“引擎”,吸引弄潮兒們踏浪而來。
“大走廊”起點的創新者——
青山湖科技城打造“森林硅谷”
自2009年誕生以來,枕一湖清水、傍半城綠意而建的青山湖科技城,在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這條“科創大動脈”的西端,承擔著創新的先鋒使命,賦能全省乃至長三角的經濟發展。
坐落在青山湖微納智造小鎮的奕力科技,國內領先的30W飛秒激光器正在這里調試,8月,他們研發生產的工程機就將下線。這家中科院在地方落地的首個混合所有制企業,其生產的飛秒激光器,瞬時功率可與核能媲美,在芯片制造、集成電路設計、精密加工等領域大顯身手。
“這里的居住環境和產業生態環境非常好,技術人才也很集中?!鞭攘萍钾撠熑岁惣t藝說,在她眼里,這里有許多科創園區都無法比擬的優越條件:“區位優勢明顯,創新資源集聚。”
省科研機構創新基地在縣一級城市建設,臨安是首創。2008年,長三角面臨戰略轉型,浙江也在探索產業發展的新模式,通過建立科創基地,引領經濟新增長點。在這個歷史機遇前,臨安以生態優勢以及熱忱,抓住了機遇。2009年5月15日,浙江省作出省科研創新基地(青山湖科技城)落戶杭州臨安的重大決定。改變以要素投入為主的傳統發展模式,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便是青山湖科技城最大的特點。青山湖科技城聚焦數字經濟,著力發展集成電路與裝備制造業,在森林硅谷中,不斷培育和產出優質的“現代智造”種子。
去年1月,微納智造小鎮甫一開園,就引來大批“國”字號大咖入伙,包括三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奕力科技等項目。建成一年有余,一批集成電路產業項目紛紛落地。
目前,青山湖科技城已集聚46家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創新載體。其中,不乏香港大學浙江科學技術研究院、浙江大學可持續能源研發基地、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浙江研究院等重量級科研院所。
以創新撬動創業,以大院吸引大企,青山湖科技城迅速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杭叉、杭氧等一批杭字頭老牌工業企業遷入,南都電源、西子電梯、華立科技等民營制造企業陸續落戶。它們在各自領域奮發,形成了一個高端裝備制造業集群,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為產業發展賦能。
香港大學浙江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港大浙研院)就是與企業合作,將成果落地轉化的研究院之一。港大浙研院物聯網研究所利用基于藍牙定位的智慧電商倉儲物聯網技術,幫助杭叉集團建立了一個名為“云叉車”的叉車智能定位系統,解決了困擾杭叉集團很多年的室內車輛定位尋找問題。
當青山湖科技城迎來第10個年頭,她已從小苗長成大樹:摘得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浙江省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浙江省自主創新示范區和杭州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等金字招牌。作為臨安做好“西優”發展文章和全區經濟發展的主平臺,這一“森林中的硅谷”正不斷做強“創新”主引擎,扎實推進千億平臺的建設,著力打造城西科創大走廊的創新之源、產業高地。
與她共同成長的臨安,也接連入選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綠色發展百強區,曾經的縣域經濟正邁向轉型都市經濟的新階段。
綠水青山間的創業者——
浙西生態大屏障擦亮發展底色
對于地處杭州西部、浙皖交界處的臨安來說,生態化發展的理念植入臨安的“基因”。在面臨著既要保護生態、又要加快經濟發展,堅持科技創新與綠色創業的發展之路,是臨安的必然選擇。
初夏的昌化鎮白牛村,大片核桃林曾因產業加工、交通運輸等發展不夠,成為“靠山吃山”村民們共同的痛。2007年,白牛村開始“觸網”??恐慌_電腦、一本《新華字典》,村民們一個字一個字敲打出電商創業之路。
農村電商的蓬勃發展,在全村上下掀起了創業熱。從起初只有三五家網店,發展到近70家,十年時間,白牛村電商實現了銷量從100萬元到4.2億元的爆發式增長。
早在2003年,浙江便開啟了對“綠色浙江”的探索和實踐,“兩山”理念成為了指導全國在生態保護方面的創新性思維。
而地處浙西生態大屏障的臨安,則嚴守生態紅線,成功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在浙西山區,農特產品豐產豐收,創客們扎根泥土,推動著這片土地邁入山美、水綠、民富的經濟發展新常態。
隨著夏日臨近,森林中的臨安就成了長三角游客最愛的休閑目的地之一。除了太湖源、天目山、大明山等知名景點外,一些曾經名不見經傳的村落,正成為游客打卡游玩的新目的地。
臨安區於潛鎮百園村的一個小山坳里,高愛芬新建的民宿芙蕖小筑端午節訂單爆滿。高愛芬說,作為一名在外打拼近20年的於潛人,除了歸鄉情結外,村里正在打造的耕織圖村落景區,讓她的民宿和旅游業有了更多的結合點,“回老家建個房,房前屋后載滿花,三五好友一起過來品品茶、插插花、做做點心,還能一起致富,是我理想的生活狀態?!?/p>
而在臨安600米的高山上,緊鄰太湖源景區、坐擁“華東地區最美銀杏林”的指南村人,隨著205省道美麗公路提升美化工程和紅葉指南村落景區建設,也為村民鋪就一條致富路。這個只有200來戶村民的小山村,不僅開了10多家民宿、60多家農家樂,還有10多戶農產品經營戶。
放眼長三角大區域,臨安高標準建設鄉村游升級版。2017年,臨安提出村落景區的概念,并提出浙江省第一個村落景區建設的地方標準。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基礎上,發動民間力量投身創業。今年,臨安提出打造“八線六景”,串點成線,串珠成鏈,把特色景點串起來,把美麗公路延展到偏遠山村,用美麗公路串起美麗經濟,共建培育創業的富美大花園。
越來越多的臨安人放下城市喧囂,回到鄉村,在“世外桃源”中尋找創業夢。民宿與農家樂促進了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進一步拓寬了增收渠道。臨安正計劃在三年時間里,每年培育20家農家樂升級版示范戶,給予20萬到30萬元的補助。
在浙西的綠水青山間,電商和民宿、農家樂這兩把“金鑰匙”為鄉村打開了致富的山門。一座座村落回歸原始自然的本真,生機勃發別具韻味,棲居在這片詩意大地上,勾起人們陣陣鄉愁。
“雙創”的保駕護航人——
“有形之手”激發內生動力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對于杭州西部的臨安而言,想要實現產業轉型發展,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如何為人才創新打造最優環境,如何為“雙創”保駕護航,是政府“有形之手”的發力點。
杭州市正著力“打造移動辦事之城”。作為城區之一,臨安將“走親連心三服務”和“服務企業360”、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有機結合,圍繞企業需求,建立問題清單、落實清單、責任清單,變“窗口指導”為“跟蹤服務”,以釘釘子精神,為全區的創業創新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在臨安各地,持續深化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務”“一項目一代辦”等“最多跑一次”改革舉措,切實做到“門好進,事好辦”。據統計,去年全區共減少審批服務事項26項,減少證明事項84項,減少申報材料181項,優化審批環節43個。
今年年初,“便民辦稅春風行動”啟動。這次推出的4大類65條便民辦稅服務舉措中,減稅降費便民利民服務舉措就有30條,打通減稅降費“最后一公里”,切實優化營商環境。
對企業和人才的關心,遠不止是“給錢給政策”這么簡單?!叭绾尾拍茏屍髽I和人才安心留下,是我們一直在努力做的事。”臨安區委主要負責人說,臨安已提出“城市國際化、產業現代化、全域景區化”的發展口號,不斷推進老城蝶變和新城崛起,深化產城融合,以產興城、以城促產。
如今,在老城區與青山湖科技城間,濱湖新城拔地而起。沿著青山湖畔,新城在環湖地帶開啟了“濱湖新天地城市綜合體”“城市客廳”等項目。不遠的未來,這里將矗立起“杭州都市區新綠心、臨安城市發展新核心”。
臨金高速公路臨安至建德段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正式獲批,在臨安與長三角地區間拉出一條快速通道;杭臨線即將開通,再一次拉近臨安與杭州主城區的距離;科技大道、西延留祥快速路、南移329國道城區段……一條條外聯內通的路網,打開臨安山門,讓臨安更快融入杭州主城區,也加速臨安與整個長三角融合的軌跡。
今年以來,錨定杭州市打造“干好一一六,當好排頭兵”的目標,臨安以一流“施工隊”標準,向“全面融杭”發力。總投資超50億元的教育醫療項目,總投資40億元的“四好公路”,以及農村飲用水工程……一大波惠民工程,為企業和人才搭建“安心的家”。
政策給到位了,服務給到位了,企業“落地生根”,并慢慢長大?!耙喑且噫?、宜居宜業、怡山逸水”的新模式,為創新創業注入了最深的活力。
“雙創”正成為臨安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重大引擎,成為應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有效手段。
站在新起點,謀劃新發展。一個充滿自主創新力量的科技綠色之城正在日益崛起。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