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習近平總書記日前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垃圾雖小,卻牽著民生,連著文明。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一場化垃圾分類為全民行動,建設美麗鄉村、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將在各地開展。本文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姚莊鎮在城鎮化進程中推進垃圾分類的各種實踐,對于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模式的路徑選擇進行了有益思考。
一、落實組織保障,加強宣傳教育
1.強化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
成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組織、領導及督促核查工作。落實專門人員具體負責牽頭、組織落實,協調本村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加強監督考核,確保工作任務落實,并要求各組長積極配合,負責本組的垃圾分類工作。同時,發動黨員志愿者服務隊、青年志愿隊、巾幗志愿隊、勸導服務隊、監督服務隊和垃圾分類小幫手這六類人員的力量。
2.加強宣傳教育,營造良好氛圍
廣泛進行宣傳活動,重點加強垃圾源頭分類宣傳,在發放圖文并茂的垃圾分類宣傳手冊及掛歷的同時,上門指導農戶垃圾分類方法。村組織好宣傳培訓工作,按照垃圾分類工作要求開展分類方法的培訓,正確引導此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各組長協助做好本組村民的宣傳教育。鎮、社區層面,利用暑假課堂、老年大學、鎮級培訓、進校開課等形式,針對學生、老師、鎮村兩級干部、志愿者和老年朋友等對象廣泛開展城鎮垃圾分類知識宣傳培訓,不定期群發垃圾分類短信。在各小區的路燈桿、樹干掛宣傳垃圾分類知識牌,綠地中使用地插進行宣傳,小區門口懸掛橫幅宣傳,在分類箱上張貼分類和積分兌換知識。
二、引導垃圾分類,統籌城鄉發展
1.分類要求
居民將垃圾在源頭根據分類垃圾袋實現廚余、可回收和其他垃圾等分類,通過卡或袋上二維碼掃碼投放。一是廚余垃圾。綠桶回收廚余垃圾由專用電動車轉運回收集中后,由嘉興綠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統一規范處置。二是其他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回收后運輸至鎮級垃圾中轉站,經壓縮后轉運至位于界涇港村的偉明環保公司進行無害化焚燒。三是可回收垃圾。利用可回收物分類垃圾箱,分別回收廢紙、廢塑料、廢金屬和廢玻璃等四類物品,由運維公司收集后通過廢品回收渠道進行處置。四是有毒有害垃圾。統一回收后委托有處置資質的公司進行專業處理。
2.分類收集
(1)農戶分類投放;(2)保潔員分類收集;(3)分類處置利用。
3.處置模式
根據農村垃圾特點,對爛得掉的垃圾推廣使用微生物發酵堆肥模式處置,實現爛得掉垃圾資源化和減量化。具體采用“八定”處理模式:定戶分類、定點投放、定人收集、定站匯集、定車運輸、定質分揀、定機處理、定標出料。
三、規范運行機制,導入市場制度
1.人員到位
項目年費用78.4萬元,其中設備費用52萬余元。一是智能設備配置。因地制宜,建設投資“五個一”的智能設備,其中包含1臺發袋機、1套可回收物分類垃圾箱、1整套垃圾智能投放箱、1套有毒有害物品回收箱、1部手持終端,24小時不間斷服務。二是垃圾桶配置。根據“其他垃圾”和“廚余垃圾”,每套垃圾智能投放箱內放置黃、綠兩種顏色并標示的240升垃圾桶。小區約500戶居民,根據居住樓層的現狀,每戶發放2套15升黃、綠雙色圓形塑料垃圾桶,從源頭開展垃圾分類。三是人員車輛配備。配置工作人員5名,1人配置手持巡檢終端開展巡檢、補給安裝袋子等工作,2名開展日常實時巡查、宣傳、解釋、勸導等工作。另外配備“其他垃圾”和“廚余垃圾”電動三輪車各1輛。
2.智能概念突出
項目突出“智能”概念,利用物聯網、互聯網融合技術,實現垃圾投放的有源可溯。一是居民信息卡。信息卡注冊用戶信息,包含人員信息、住宅信息、聯系信息等內容,正確分類投放垃圾后積分,可通過刷卡領取垃圾袋。二是智能設備。智能設備有射頻讀卡器、二維碼識別器、垃圾箱開啟/閉合裝置、垃圾箱滿溢信息等。智能垃圾袋發放機顯示器有垃圾分類公益宣傳及每季居民積分排行榜顯示。居民每月領取兩袋垃圾袋,采用二維碼實名制,投放垃圾可追溯。智能可回收物分類垃圾箱帶有電子稱重設備,垃圾稱重后換算積分推送至居民微信和居民信息卡自動累加。手持終端可進行居民信息查詢、積分獎罰查詢及接收滿溢信息。三是集成優勢。運營服務+三大硬件設備+云服務平臺+微信平臺,采用二維碼、GPS、IC卡一戶一碼實名制技術,通過智能技術手段實施垃圾分類投放、回收管理。
四、實行獎懲結合,建立激勵機制
1.建立激勵機制
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評優工作,根據各組生活垃圾減量和分類成效進行核查,并在全村進行公開表揚。對于在宣傳和開展此項工作過程中能夠按照保質保量完成工作的組,給予一定物質獎勵。
(1)贈送室內垃圾桶。桃源新邨項目累計共向住戶發放配套相應顏色的15升室內垃圾桶約1.24萬只。三個社區項目因總體量較大,正計劃招標采購。
(2)機關內部考核。結合針對機關單位的“美麗辦公室”評創活動,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考核內容,有效推進分類工作的實施。
(3)積分兌換機制。桃源五邨項目,結合現場宣傳、超市兌換和辦公場所兌換等形式,已累計兌換積分74810分,兌換物品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主。
(4)紅榜公示引導。計劃每季度或者半年將累計積分較多的居民戶在社區宣傳欄或者集中大型活動時利用紅榜公示,并用小家電等實物進行公開獎勵,起到激勵和引導示范的作用。
2.黨群聯動,戶比互評
緊緊依靠村黨組織,充分發揮農村黨員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探索形成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黨員“雙聯”工作模式。第一個“聯”是黨員聯系群眾。黨員干部在領跑群眾示范分類的基礎上,積極聯系群眾進行指導、督促,幫助農戶養成良好的分類習慣;第二個“聯”是黨員聯帶考評,完成對農戶垃圾分類評價的一周一上報,一月一評比,把黨員指導群眾開展垃圾分類實際效果與對黨員的考評結合起來,確保了黨員的責任到位,保障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常態化、長效化。
五、創新分類途徑,打造生態樣板
探索制定了“八定四化”長效治理機制,即“定戶分類、定點投放、定人收集、定站匯集、定車運輸、定質分揀、定機處理、定標出料”,實現覆蓋全域化、治理生態化、運作常態化、管理科學化。
1.統籌協調,多村聯建
城鎮垃圾分類處理中心為“多村聯建”模式,聯合行政村共建一個垃圾分類處理中心。“多村聯建”模式在不新占用土地的基礎上,有效整合了各村現有的垃圾處理站房,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效應,大大節約了土地資源。
2.技術領先,環保減排
有機垃圾處理技術依托清華大學863計劃科技成果,由北京中源創能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設計。有機垃圾破碎、脫水后,經過5~8天高溫好氧動態發酵,徹底分解成有機肥料直接產出,產出的有機肥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技術指標與規定。肥料既可以直接用于村內花木的施肥,也可以運至有機肥廠進行深加工處理,進一步提高肥料質量,擴大施肥的受益面,真正實現了垃圾的“變廢為寶”。
3.遠程監控,實時關注
在垃圾分類處理中心內安裝了監控,并完成了聯網。生產廠家可以遠程觀察到機器運轉情況。同時,鎮管理部門也可以隨時隨地監督保潔人員的日常工作情況。另外,監控的安裝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處理中心設施設備的安全。
4.融合創新,科普宣傳
建設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科普教育基地,將垃圾分類處理中心與有機肥廠、科普中心等融為一體。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科普館以垃圾分類處理中心和生態公園的建設為背景,結合姚莊鎮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全覆蓋的工作實踐,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科普教育。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