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乱亚洲色图,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国产精品观看一区二区!,丰满人妻老熟妇伦人精品小川桃果

您當前的位置 :浙江在線 > 環保頻道 > 即時報 正文

走近環保“最美志愿者”

發布時間:2019-06-08 10:35:30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 田泓 黃嫻 史自強 閆旭

  牛廣成在向社區居民介紹智能垃圾分類箱。

  田 泓攝

  孔媛媛在和學生們交流環保知識。

  資料圖片

  李波救助一只受傷的大麻鳽。

  資料圖片

  雷月琴在巡河護水。

  資料圖片

  湖南省資興市東江灣水域,民間河長在打撈漂浮物。

  編者按:剛剛過去的6月5日,是第四十八個世界環境日。今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為“藍天保衛戰,我是行動者”,全球主場活動在浙江杭州舉辦,中國與國際社會分享了藍天保衛戰的經驗和做法,并公布了“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百名最美志愿者和十佳公眾參與案例。

  這些“最美志愿者”們艱苦努力,持之以恒,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本期綠色版聚焦其中4位“最美志愿者”:自費救助野生動物的大學教師,愛河護河的八旬退休老人,致力科普宣傳的環保組織負責人,從事垃圾分類等公益活動的“環保達人”。他們是美麗中國建設者中的突出代表。

  唯有了解,才會行動;唯有行動,才會改變。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少用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夏天空調溫度別低于26攝氏度,冬天不高于20攝氏度;盡量綠色出行,優先選擇步行、騎行、公共交通;發現污染現象積極舉報反映……讓我們勠力同心,攜手行動,共同建設美麗中國! 

  上海市古美社區環保服務中心主任牛廣成——

  推廣垃圾分類有章法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于7月1日起施行,近日,10萬副印有垃圾分類相關知識的撲克牌被分發到上海眾多家庭和單位。

  “撲克牌上印有垃圾分類實物展示,也有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相關內容。”這個好點子的發明者是閔行區古美社區環保服務中心主任牛廣成,他表示:“居民在打牌娛樂時一起學學垃圾分類知識,有助于提高垃圾分類的自覺性。”

  牛廣成今年52歲,人稱“老牛”,之所以叫老牛,是因為他像老黃牛一樣勤勤懇懇。老牛如今是垃圾分類達人,干上這一行卻是偶然。多年前,牛廣成因為身體原因無法繼續從事以前的工作,被社區派去管理廢品回收。那時正趕上上海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牛廣成帶領團隊根據社區實際情況,創建了“大分流、小分類”的“古美模式”,籌建了綠化垃圾資源化處理場、再生資源回收處理場、低附加值物品回收處理站、有害垃圾市級清運中轉站。整個社區擁有71個小區濕垃圾分揀點和再生資源回收點,111輛人力三輪車和大型吊車、鏟車隨時候命。

  廢品利用回收的前提是垃圾分類,需要居民的主動配合,老牛順理成章做起了垃圾分類的宣傳志愿者,沒想到一干就是10年,還干出了不少名堂。

  老牛設計開發了腦力大轉盤、飛行棋等游戲,寓教于樂普及垃圾分類知識。比如讓居民把寫著果皮、衣物等不同垃圾名稱的乒乓球投入相應分類筐,投對有獎。這些活動很受歡迎。

  老牛組建有百余人參加的閔行區環保創全志愿服務隊,活躍在環保宣傳、立體綠化、綠化垃圾轉換成堆肥、家裝污染測試治理、垃圾清運等領域。僅今年前5個月,志愿服務隊就在上海開展各類宣傳活動上百次。

  2013年,老牛在社區的支持下成立公益組織古美社區環保服務中心,專門從事垃圾分類宣傳推廣工作。沒想到去管理部門登記注冊時,被告知業務范圍尚無“垃圾分類”這一項。老牛據理力爭,終于推動將垃圾分類納入登記范圍。“沒想到,我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有了環保服務中心這個平臺,老牛越做越專業。他帶領研究團隊從事垃圾分類器具、軟件及資源回收利用技術的深度開發。

  為了鼓勵居民參與垃圾分類,上海不少居委會組織志愿者幫助居民掃碼積分,遇上刮風下雨,很不方便。環保服務中心推出了一款“會說話”的智能垃圾分類桶,垃圾桶前裝有感應探頭,只要居民走近,就會語音提示居民輸入樓門號并投放垃圾。居民可手動輸入樓門號,也可使用普通話或上海話回答,在正確投放垃圾后,綠色積分將自動歸入居民的綠色賬戶。

  這款智能垃圾桶頂部還放置了一個金魚缸。金魚的飼料來自利用濕垃圾分解制作的營養液,金魚排泄的糞便又成了水生植物的肥料,讓居民直觀體驗生態循環的過程。

  最近,老牛光榮入選“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百名最美志愿者。他說:“垃圾分類是新風尚,還有很多事可以做。”

  貴州省貴陽市82歲“護水阿婆”雷月琴——

  堅持巡河護河不松勁

  今年82歲的護水志愿者雷月琴,常年奔走于貴陽市各條河流之間。6點起床,7點半準時出發,查看沿岸排污管道有沒有滲漏,水面有沒有漂浮物……風雨無阻,雷月琴一干就是35年。

  4歲時,雷月琴喝了不干凈的井水,生了場大病,經歷很長時間的治療才康復。從那時起,保護水源的意識就在她心中扎了根。

  在雷月琴的記憶里,過去貴陽市的母親河南明河河水清澈見底,人們常在水中嬉戲。隨著城市的發展,污水不斷流入河中,逐漸失去了往日的顏色,雷月琴十分痛心。

  1984年從貴陽物資回收公司退休后,雷月琴走上義務護水路。一條藜杖、一個挎包,這是雷月琴巡河的“標配”。只要沒有臥病在床,她就會沿著貴陽的河道巡查,撿拾垃圾,記錄污染源。

  雷月琴一筆一畫繪制出6張南明河治污地圖,地圖上用各種顏色的筆標注了污染點、污染情況,詳細記載了南明河的治污歷程。

  不但觀察、記錄河水的變化,雷月琴還主動給大家宣傳環保知識,動員人們一起愛水護水。企業悄悄將廢水排到河里,居民將垃圾和污水倒進河里,垂釣者將大量魚餌撒入水中……看到這些情況,雷月琴都會阻止,勸告無果,她會把自己了解的實際情況寫成材料,遞交給社區“河長”、貴陽市市長等相關負責人,堅持不懈地反映問題,尋求解決辦法。

  2008年,雷月琴成為貴陽“兩湖一庫”環保基金會第一位注冊志愿者,此后更加忙碌,除了巡河,她還經常參與環保宣傳,為基金會募集資金。

  “一個人能力有限,要讓大家一起參與到愛河護河的行動中來。”巡河之外,雷月琴希望把環保“種子”撒到年輕人的心里。為此,她多次走進學校、社區,給師生、居民講述自己的環保經歷,帶著學生一起巡河,每年至少進行300個小時以上志愿服務。

  在雷月琴的帶動下,她的女兒和孫子也加入了護水志愿者隊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向“護水阿婆”學習,當起了環境守護者。在雷月琴護河行動的啟發下,貴陽市創建了河道保護新模式:全民“認領”河流。如今,已經有400多名市民加入護水志愿者行列。

  “靠山吃山先要養山,靠水吃水定要護水。只要我還能走,就會一直堅持下去。”因為年事已高,加上之前在巡河過程中韌帶拉傷,如今雷月琴行走越來越困難。但在她心里,始終放不下的是那一波碧水。她期待著,有更多人能夠加入護水隊伍,讓水更清、景更美。

  河北省邯鄲市環境文化交流促進會會長孔媛媛——

  讓志愿服務團隊不斷壯大

  “綠色的大門向您敞,清爽的風兒把您迎……”5月23日,河北省邯鄲市碧水灣小區,橄欖綠志愿服務團隊奉上的環保演出,讓500多名居民沉浸其中。人群里,邯鄲環境文化交流促進會會長孔媛媛,密切關注著觀眾的反響。

  這些年,孔媛媛和她的志愿團隊著力為人們提供常態化的環保服務,讓環境文化浸潤人心。“希望通過不斷地普及環保知識,推動市民關注周邊環境的變化,并采取行動。”孔媛媛說。

  28年前,孔媛媛感受到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走上了志愿服務的道路。“滏陽河是邯鄲的母親河,兒時我們常在河邊嬉戲,但大學畢業回來后卻發現,河水發黑變味,成了人人掩鼻的臭水溝。”孔媛媛說,“這幾乎抹煞了所有美好的回憶。”當年,孔媛媛組建起一支7個人的隊伍,取名“橄欖綠”,投身于滏陽河的環境保護工作。

  “通過實地調查,我們推動了當地對滏陽河污染的重視和治理。”孔媛媛說。此后,她又帶領志愿團隊走進大別山、可可西里、青藏高原等地,向游客和當地群眾普及動植物保護等環保知識,撿拾垃圾,撰寫調查報告。

  近些年,霧霾問題成為人們的“心肺之患”。孔媛媛帶領“橄欖綠”團隊,助力藍天保衛戰。從2012年秋季開始,孔媛媛在邯鄲發起“全民減霾,五公里內不開車”環保行動,呼吁市民綠色出行,減排治霾。

  減霾行動起初遭遇一些人的不理解。志愿者曾給一名家里有3部私家車的市民做工作:“您能不能少用一用,給車放個假?”結果,這名市民回答:“我的車買來就是用的,閑置圖個啥?”孔媛媛和志愿者們毫不氣餒,從節省開支、減少擁堵等好處講起,耐心細致地廣泛宣傳,加入綠色出行的市民越來越多。近7年來,已有6萬多名私家車主簽了“五公里內不開車承諾書”。

  孔媛媛說:“在校園,我們開展的環保課程一開始只是臨時性活動,現在不少學校已經固定為正式課程,這對我們是極大的鼓舞。”

  即便困難重重,今年54歲的孔媛媛也總是笑著面對。在她的工作單位邯鄲市廣播電視局,同事們都評價她是“整棟樓里最快樂的人”。

  “橄欖綠”志愿服務團隊不斷發展壯大,現在在邯鄲市已有712人,在全國超過3萬人。“守護綠水青山的共同愿望,讓我們匯聚在一起。”孔媛媛說。

  海南師范大學教師、海口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秘書長李波——

  樂與野生動物做朋友

  十多年來,自費30余萬元,救助近3000只(頭)野生動物,包括鳥類、豹貓、眼鏡蛇、野豬等。這位“野生動物之友”就是海南師范大學教師李波,他還有一個“頭銜”:海口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秘書長。

  李波與保護野生動物結緣,有些“意外”。2003年,李波加入海南小動物保護協會,在救助流浪貓狗的過程中,他發現野生動物的處境更加危險。

  “人們都想生活在鳥語花香的環境中,可人類環境對野生動物并不友好。”李波說,有一次,一只貓頭鷹被粘在路邊的粘鼠板上,翅膀折斷。李波和同伴用了1個多小時,才把粘鼠板與貓頭鷹完全分離。獲救后貓頭鷹眼睛睜得圓溜溜,發出咕咕的輕柔叫聲,仿佛在說“謝謝”,李波的內心融化了。

  越來越多的救助經歷,讓李波下定決心去保護受到人類傷害的野生動物。他從小販手中買下動物放生;在媒體上公布24小時救助熱線電話;自費奔波前去救助動物……

  如今,李波家陽臺成了一所“鳥類醫院”,常年有野生鳥類在這里養傷。為了照顧各種鳥類,李波煞費苦心。老鷹愛吃活老鼠,于是李波在大學里貼出啟事,收購活老鼠,學生們知道李老師是為了救助野生動物,逮來老鼠送給他。

  救助一只受傷豹貓的經歷,讓李波印象深刻。這只豹貓的左前爪被獸夾夾傷,骨頭粉碎,傷勢很嚴重。李波把豹貓帶到寵物醫院,做了截肢手術,這也讓李波倍感內疚和自責。“它在大山里生活得好好的,人類卻為了口腹之欲去傷害它。每次投食,它都不吃,我躲起來,豹貓才會吃掉食物,這說明它還不信任人類。豹貓傷愈后,我把它送到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放養。”

  前不久,李波和環保志愿者們放飛了救助的3只白鷺。看著飛上天空的白鷺,李波感嘆道:“救助這些小家伙,要花上很長的時間,而那些捕殺白鷺的人,一網可以網到多少只?!”

  “救助的力量太薄弱,我們花幾天的時間去救助幾只野鳥、幾條蛇,可盜獵者一網不知網掉多少,野味餐館不知一天吃掉多少。”李波說,人類和野生動植物息息相關,不斷捕殺野生動物,最終人類也會面臨災難。

  “現在很多人都愿意參與保護野生動物這件事。”李波說。現在他開始在重點市縣發展救助志愿者,提供免費藥品。李波還擔任了海南高校環保社團指導老師,組織救助宣教活動。“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成為野生動物的朋友。”

標簽:垃圾分類責任編輯:陳婷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圖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