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味著我國鄉村發展進入了以生態文明為基礎、以融合發展為特征的新時代。這就要求全國各地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積極探索不同模式的鄉村振興之路。 這些年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牢固樹立、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離島漁村生態稟賦和旅游資源這一比較優勢出發,以生態旅游發展為主導,重構漁村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作出了新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果,并提供了一批以生態旅游發展撬動離島漁村鄉村振興之路的鮮活樣本。
一、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離島意指遠離主體的島嶼。本文中的離島指的是非縣城所在地的懸水島嶼(縣城所在地的島嶼,或與市縣主島有橋相連的島嶼不在這一概念范疇內)。舟山現有住人的離島57個,共有漁村160多個,人口約16萬人。
作為全國著名的“漁都”,星羅棋布的舟山離島漁村,憑借臨近漁場的區位條件和漁業體制的先行改革,曾經輝煌過,并造就了海島最早一批富裕起來的漁民。上世紀80年代末,我市漁村人均年純收入一度是全市農村人均純收入的兩倍。但是,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加速推進和海洋漁業資源的銳減,以漁為主的離島漁村傳統經濟結構便陷入困境,面臨嚴重危機,特別是那些除了漁業以外,幾乎沒有任何其他產業的純漁村,漁民轉產轉業異常困難,經濟發展失去產業活力,于是部分離島漁村在式微中逐漸走向凋敝衰敗,成為海島鄉村振興的難點所在。
針對這一情況,我市一些離島漁村重新審視發展模式,重構發展路徑,重點是抓住我國旅游消費呈剛性增長態勢、尤其是鄉村生態旅游需求“井噴式”猛增的契機,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海島旅游資源優勢,把發展生態旅游作為擺脫產業內生困境的重要“突破口”,大力開發濱海度假、休閑漁業、近海垂釣、海上快艇、漁村民宿等具有鮮明離島特色的旅游產品,使漁村生態旅游迅速崛起,成為鄉村的支柱產業。嵊泗縣依托美麗小島、濃郁漁韻的獨特魅力,開發以“離島、微城、慢生活”為特色的生態旅游。在其所建構的漁村“慢生活”空間里,沒有污染、噪聲,也沒有行色匆匆的路人和川流不息的車輛,有的只是悠然自得的慢食、慢行、慢交流,在這里漁耕慢式文化與現代要素實現了有機融合,迸發出新的活力,讓游人能夠“詩意地棲居”。普陀白沙、岱山秀山、嵊泗五龍等一大批漁村,將傳統漁業與旅游消費相結合打造休閑觀光漁業,不僅讓城里人體驗了“當一天漁民”的樂趣,而且成就了一個極具市場開發價值的漁村經濟增長點。生態旅游所具有的產業整合和再生能力,還盤活了鄉村資源,催生了漁村新產業和新業態。我市一些離島漁村以旅游業為引擎,以“旅游+漁業”“旅游+文創”“旅游+養生”“旅游+體育”等方式,培育和形成了漁村新的產業體系,激發了漁村經濟新動能,實現了漁村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二、破解人口嚴重流失的重要舉措
前些年,漁業資源急劇衰退,漁民增收難度持續加大,這讓我市漁區世世代代以島為基、以漁為生的一些人站在了生活的十字路口。為謀求生計,許多漁民只能另覓出路,外出尋找更加多樣的致富機會,這樣青壯年漁民紛紛流失,大量的勞動力走向大島、進城務工,部分離島漁村逐漸呈現鄉村“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的現象。此外,離島部分學校的撤并,也直接刺激了漁村人口的外流,一些漁村家庭為了陪伴子女就讀,舉家外遷,部分小島甚至成了老年漁民留守的“沉寂漁村”。
然而,舟山背靠我國經濟最發達、最富庶的長三角地區,而且是長三角地區唯一的海島型鄉村旅游目的地(北至山東長島,南至浙南洞頭,舟山是唯一可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理想島群),這樣的區位條件,為我市離島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場。近幾年來,我市一些離島漁村緊緊抓住我國高速公路、跨海大橋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軌道交通和高速客輪迅速推進,離島可進入性大大增強的歷史機遇,利用大量的閑置空房著力開發漁村民宿經濟,從而使漁民有了一筆可觀的財產性收入,有效促進了富裕勞動力回鄉就業。有“中國圣托里尼”之稱的嵊泗花鳥島,原先是個純漁村,前些年成了老年漁民的守望地。這幾年花鳥島以定制旅游為特色打響“花之鳥”海景民宿品牌,在這個碧海環繞的小島上,隨處可見大窗、白墻、簡約的海景民宿,引得大陸游客紛至沓來。在這之前,同樣原先孤寂而美麗的普陀東極和嵊泗嵊山-枸杞島,分別因韓寒的《后會無期》電影和一組青藤爬滿老村的“綠野仙蹤”照片而走紅,被冠以“中國的愛琴海”。島上的漁民以此為賣點,將自用閑置房屋打造三面朝海的海景民宿。住在海邊民宿,觀海上日出,聽海浪拍岸,令人流連忘返。“住在舟山真愜意! ”一到旅游旺季,這些距離江浙滬最近的藍色離島海景民宿一房難求,已成為眾多都市青年的向往之地。“島居舟山”民宿經濟的發展,大大增加了漁民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令一些年富力強的青壯勞動力選擇歸返家鄉就業,同時也提供了發展平臺,吸引一部分有鄉土情懷的優秀人才到漁村來創業創新,從而改變了人口從漁村到城市單向流動的狀況,也優化了漁村的人口結構。
三、改善村莊人居環境的重要載體
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隨著漁業經濟的衰落、人口的外流,前些年我市部分離島漁村人居環境出現惡化,主要表現在,一是基礎設施弱化。交通、水電、通信等方面的投入不斷減少,城鄉之間的基礎設施差距越來越大。二是公共服務缺失。教育、衛生、文化等設施布局的調整,漁村這些方面的短板更加明顯,公共服務供需矛盾更為突出。三是鄉村生態危機。部分離島漁村人煙稀少,閑置的房前屋后顯露出一種內在的荒涼和頹廢,整個村莊生態處于一片殘敗景象中。
舒適宜居的人居環境本身就是生態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和基礎要素。生態旅游業不僅是賣旅游產品,更是賣一種人居生態環境,賣一種鄉村休閑生活。這幾年,我市一些離島漁村根據生態旅游開發的實際情況,著力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與生態旅游配套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鄉村旅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適人宜居的環境支撐,也為漁民和旅游者創造了主客共享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供給。與此同時,以旅游的視野、旅游的品味,打量和改造漁村人居環境,積極推進以綜合整治村莊環境、提高漁民生活質量為核心的美麗海島、美麗鄉村建設。在美麗海島實踐中,從美麗生態,到美麗經濟,再到美麗生活,使一個個整潔精致美觀的風情漁村脫穎而出。美麗海島建設為漁村生態旅游發展提供了最好的保障,是生態旅游的“水到渠成”。嵊泗的黃龍島,昔日是個出了名的邋遢島:“小小黃龍山,豬糞滿沙灘”。如今漫步在黃龍峙岙村蜿蜒的村道上,石板路干凈得如同水洗過一般,轉角處或是盛開的鮮花,或是漁網做成的籬笆,或是海島鵝卵石拼出的游魚,在這個石屋依山而建、猶如“海上布達拉宮”的漁村放眼望去,潮平岸寬,船桅林立,風景如畫,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像黃龍島那樣神奇逆襲、美麗轉身的故事在舟山漁區俯拾皆是,離島村居環境發生了質變。在所有變化中,更令人稱道的是漁民理念和習慣的蛻變,村民們在生態旅游發展中得到了好處,因此十分注重對人居環境的維護和營造,樹立起綠色發展的意識,精心地打理、呵護自己的美麗庭園。于是,離島漁民不進入城市,在他們祖輩生活的地方,也能夠過上幸福、漁耕、現代的生活。
四、傳承鄉村漁耕文化的重要途徑
我市部分離島漁村前些年在城市化、工業化浪潮的沖擊下,由于各種原因文化遺產也曾一度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或者續存艱難,如果不及時加以保護和活化利用,就有可能被湮沒。事實上,文化遺產通過旅游互動進行活化傳承,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在生態旅游活動中合理地開發利用,才能保護文化遺產的活態性,同時也有助于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
我市離島漁村在生態旅游開發中,充分發揮海洋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將現代休閑理念與歷史文化傳承相結合,致力于漁耕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通過深入挖掘漁村文化元素,著重開發海灣村落、海島民居、海上牧場等物質文化遺產和漁民生產生活方式、漁家風情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最能反映漁島風情、最具海洋風味、最接地氣的旅游主題和內容,使漁村生態旅游具有濃厚的“海味”。漁鄉海上游、休閑漁業游、濱海運動游、海上垂釣游、孤島探險游、品嘗海鮮游、宗教文化游等海洋文化和漁耕文化的內涵不斷拓展;東海古漁村漁耕文化體驗,舟山鑼鼓、漁民號子等非遺產品現場表演,船模、煮鹽、沙雕、貝雕、剪紙、漁民畫、木偶戲等現場制作、展示、互動創作等旅游體驗活動吸引力不斷提升;海鮮美食節、休漁謝洋大典、漁業開捕節、沙灘篝火音樂節、貽貝節等海洋節慶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加上高岸勁節的漁民習俗、豪爽好客的漁家風情、粗獷豪放的漁歌漁謠、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游客除了欣賞旖旎多姿的山海風光外,還可以感受漁民原真性的日常生產生活場景,體驗洋溢著濃郁漁島氣息的民俗文化和淳樸民情,既滿足了旅游者對鄉村質樸生活的渴望,又讓漁村文化遺產在旅游活化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文化是鄉村旅游的內生動力,傳統文化既要保護,又要創新。我市離島漁村在保護傳承漁耕文脈的同時,積極完善旅游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造了系列海洋文化博物館,加大群島文學、海風美術、海韻攝影等海洋鄉土文藝原創力度,并在全市建起了漁村文化禮堂,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營造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共生的鄉村文化氛圍。
“海闊天高圖破壁”。離島生態旅游的開發,成了我市漁村“產業興旺”的支柱產業,漁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支撐,漁島“鄉風文明”的有效途徑,村莊“生態宜居”的良好載體,我市一些離島漁村在生態旅游的發展過程中重現了生機和活力,并將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更好地行穩致遠。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