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出好茶,寧海是千年茶鄉。
在寧海茶山之巔,有一座望海亭,亭內有一塊寧波市政府設立的“茶事碑”。碑文提到,北宋年間,茶山盛產茶葉,和尚宗辯攜茶入都,獻給書法家、茶學家蔡襄,蔡品評“品在日鑄上”,顛覆了“兩浙之品,日鑄第一”的認知。
然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寧海作為千年茶鄉的榮耀和盛景已經湮沒在歷史里,只留文章典籍的只言片語和鄉間民家的流風余韻。1949年,寧海全縣僅有茶園575畝。
新中國成立后,我縣茶葉生產逐步加快。1970年,茶園突破1萬畝;1973年,突破2萬畝;1976年,突破3萬畝。上世紀七十年代,是寧海茶園發展的黃金期。
改革開放以來,寧海迎來了茶產業的真正騰飛,茶園規模穩步擴大,茶樹品種得到優化,茶品牌紛紛打響。
相比一些著名產茶縣,寧海的茶葉種植規模并不大,但無論是知名度還是價格水平在寧波地區都首屈一指,擁有望海茶、望府茶、赤巖峰等知名品牌。尤其是望海茶,品牌成熟、擁躉眾多,擁有中華文化名茶、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浙江省十大名茶、浙江名牌產品等諸多榮譽。
如今,茶產業是我縣農業主導產業,全縣共有茶園5.5萬畝,產業從業人數近2.5萬人,涉茶產業產值超過5億元。2018年,寧海在連續7年榮獲“全國重點產茶縣”后,又成為“中國茶業百強縣”。
當不少傳統茶葉產區品牌黯淡甚至隕落退場時,寧海茶產業卻穩步崛起,彎道超車,走出了一條“小產區”茶產業的特色之路。
革故鼎新
古茶新韻名動四方
初夏時節,藍天白云下,被蔥翠茶園環繞的望海崗村顯得格外醒目。一壟壟的茶樹間,采茶工正在采摘今年最后一批春茶——931米的海拔,讓這里的茶葉采摘要比其他地方晚一個月,春茶可以一直采摘到五月底。
茶以山名。這里,是望海茶的發源地。而更早,這里則上演了一幕人與自然斗爭對抗,最終和諧相處的壯舉。
1955年,這里還是無人之境。為了響應中央號召,山下馬岙村抽調青壯勞力上山開發林地,種植茶樹。村支書俞志軍1963年上山的時候只有12歲,他記得,那時大家都住在簡易搭建的茅草棚里,糧食極端短缺,一到冬天,鋤頭挖地時會嵌在土里拔不出來,即使在房間里也凍得簌簌發抖。靠著放牧牛羊、種植番薯土豆,村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日子,漸漸在山上落地生根。
1980年,陳洋珠帶著一批農技干部到望海崗村試制名茶,要求茶農只采一芽一葉的茶葉。入夜,陳洋珠和技術員們在煤油燈下支起大鍋炒制茶葉,共制作出9兩茶葉。這種有著嫩栗子香味的茶葉被陳洋珠命名為“望海茶”。
“那時候,我們連名茶的名字都沒聽說過,村里只生產三葉以上的大宗茶,村民覺得這種做法效率低、浪費大,很多都表示反對?!庇嶂拒娀貞浾f。
受高山云霧滋養的望海茶,以干茶翠綠、湯色清綠、葉底嫩綠“三綠”的風格著稱,甫一面世,就連續三年被評為浙江省一類名茶,并獲得寧波市第一本浙江名茶證書。
伴隨榮譽而來的是蜂擁而至的訂單。如今,望海崗村已經成為一個茶葉專業村,茶園面積從當初的七八十畝增至近四百畝,不到30戶人家的村莊年收入達三四百萬元。
望海崗村的故事,也發生在我縣眾多傳統產茶村。上世紀八十年代,寧海名茶迎來了飛速發展,至九十年代末,全縣獲市級以上榮譽的名茶就有8只之多。在發展名茶的同時,一些茶企開始研發黑茶、紅茶、白茶,不斷推陳出新。
1983年,岔路湖頭村葛明振等人合股創辦寧海縣磚茶廠,生產“寧字”牌茯磚茶,開創寧海生產黑茶的歷史。如今的寧波市農業龍頭企業赤巖峰茶業有限公司的前身正是這家企業。
1984年,王家福承包了200畝荒山開始創業,1989年,和陳洋珠合作開發的“望府銀毫”拿到了寧波市第一個中國名茶稱號。望府茶公司后來又研發紅茶,“望府金毫”在“中茶杯”名優茶評比和“浙茶杯”優質紅茶評比中分獲特等獎和金獎,實現寧波品牌紅茶“零的突破”。去年,因為連續三屆獲得“浙茶杯”金獎,被授予寧波市唯一的一個“浙江名紅茶”稱號。
1998年,面對“品牌多,規模小,形不成合力”的問題,寧海開始推動名茶的品牌整合,確立“望海茶”為全縣茶葉的龍頭品牌,集中力量打造區域性公共品牌。寧海的茶產業,開始走上了抱團式、集群式的發展道路。
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正是因為尊重市場、尊重產業規律,讓寧海的茶農、茶企不斷調整步伐,一步步走向成熟,發展壯大。
陳洋珠(中)在傳授炒茶技藝(受訪者供圖)
恪守匠心
品質為先細節為王
自從今年春茶開摘以來,近三個月的時間,李巧紅下山的次數不到十次。和望海崗一樣,她的太陽山茶場也在群山之中,上山的公路盤旋曲折。
這幾個月,她每天早上三四點鐘就上山摘茶葉,制茶環節層層跟蹤,每一批制作出來的茶葉都要親口品嘗過,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與茶葉相伴。
2003年,當李巧紅承包太陽山上荒廢多年的30畝茶園時,對茶葉制作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如今,她制作的綠茶、紅茶、白茶在各級茶葉評比中屢獲殊榮。
“今天溫度太高,不能做黃茶。不然你可以看看黃茶怎么做。”李巧紅告訴記者,就在本月初,她研發四年才成功的“岳峰山”黃茶在第四屆中國黃茶斗茶大賽中獲得金獎,填補了寧海黃茶的空白。
她有四個師傅,都是業內最頂尖的老茶工,拜師的過程也頗多周折。為了請到有五十多年制茶經驗的胡達科老師傅,她六次登門拜訪;為了學習黃茶制作技藝,她拜師拜了一年多,最后請到了盧立浣——“平陽黃湯茶葉加工工藝”國家發明專利持有人之一。
“做茶葉,要先學會做人。這些老師傅看似高傲嚴厲,其實就是為了教徒弟一個道理,做茶要專注敬業,不受外界干擾,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李巧紅說,“我的要求是,產品就是樣品,有一點瑕疵,就列為次品,寧可自己喝,也不上市。”
2016年起,她被聘為浙江大學茶學系校外指導教授,學校每年都會安排學生來這里畢業實習20天,由她指導學生制茶。2018年,浙江大學公布了茶學系的15家教學實習基地,大多是上市公司、外資企業和科研機構,太陽山茶場是唯一一家作坊式茶場。
和太陽山茶場一樣,寧海的茶場雖然普遍都規模不大,但制作工藝和品質控制在業界享有盛名。這也許和寧海名優茶的“陳氏基因”有關系。作為寧海茶產業之父,陳洋珠一直悉心培養茶界后輩,多年來通過現場示范或辦學習班,輔導的茶農不計其數。如今全縣很多茶農的制茶手藝,都依稀可以看出陳洋珠的風格。
為了保護好“皇冠上的明珠”望海茶,寧海從名茶品牌戰略實施開始,就制定了《望海茶管理辦法》和《望海茶地方標準》,涉及苗木、栽培、加工等全過程——苗木上,引導茶農進行大規模茶樹品種改良;采摘上,以“不采雨水葉,不采病蟲葉,不采紫芽葉”的“三不采”要求嚴格把關;包裝上,由茶業協會統一驗收包裝后再投放市場,阻止以次充好、以假亂真。
恪守匠心、精益求精。嚴格的品質控制,是寧海各茶品牌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產業延伸 跨界開發全價利用
走進位于寧海城區的茗園茶館,第一感覺和普通茶館并沒有什么不同。不過仔細探究一番,就會發現墻上那些色彩斑駁的墻磚散發出一縷縷幽幽的茶香,這是寧波赤巖峰茶業有限公司用茶原料開發的家裝產品——空氣凈化茶磚。
葛明星是赤巖峰茶業的創辦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茶葉吸附異味的能力很強,于是這位木匠出身的企業家回歸老本行,研發了這款產品。為此,企業花了6年時間,獲得了10多項專利。
“茶磚有兩種,一種既可以貼在墻上裝飾,也能陳化了后泡著喝;另一種含有不少粗茶梗,純粹用于裝飾和凈化空氣用。”他告訴記者,6月中旬,他將帶上公司產品去北京參展,爭取打開中東市場。
作為全縣最大的茶企,寧波赤巖峰茶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生產的“元音”“赤巖峰”牌磚茶主要銷往內蒙古、新疆和西藏地區,是“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全國民族特需商品定點企業。3000余噸的年產量,讓這家企業撐起了全縣茶產量的半壁江山。
企業和寧海茶產業形成了很好的互補關系——生產黑茶既避開了傳統茶葉生產旺季,原料又不采春茶嫩芽。企業收購的茶梗嫩梢和三葉以上的茶葉,原本是被棄置的茶樹修剪枝和下腳料,不但讓茶農增加了一筆意外的收入,還能促進茶園管理,防止拋荒。
“我們的產品邊銷穩定,零售市場拓展很快,尤其是網絡銷售增長迅猛,但還不足以消化掉廢棄的茶原料?!备鹈餍钦f,“目前,我們的收購半徑已經延伸到麗水、松陽等地區,盡量讓茶原料不要浪費?!?/p>
如何充分挖掘茶樹的價值,最大化利用茶原料,是茶界人士思考多年的問題。寧海生產綠茶原料大多用春茶,茶葉利用率很低。茶企紛紛開發紅茶、白茶、茶葉酒,很大原因是為了把一季茶做成三季茶,提高茶葉利用率。以太陽山茶場為例,開發紅茶、白茶后,茶葉可以從3月一直采到11月,300畝的茶園足夠讓30多名員工飽和就業。
但是對于很多只會制作綠茶的普通茶農來說,轉型并不容易,帶來的茶園拋荒,夏秋茶棄采,茶葉下樹率低的現象在我縣并不鮮見??缃玳_發、全價利用,延伸產業鏈,拓展深加工被業界人士認為是最有效的路徑——日本、美國和西歐茶葉深加工消耗量占比達40%到90%,而我國消耗量只有6%到8%。
在這條路徑上,寧海茶企業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早在1998年,大佳何漲坑村村民胡華寧就研發了茶葉酒,并在2002年正式獲得茶釀酒的國家發明專利。寧澤茶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蒸青片,國元茶葉有限公司生產的碾茶,都是制作抹茶的中間產品。寧海太陽山茶場即將開業的民宿,配備的沐浴露、洗發水、面膜等個人護理用品都使用了茶原料。
開發工業化應用,充分利用茶原料價值,是寧海茶企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柔石公園,環境幽靜、風景宜人,是寧海最大最美的公園。公園里有小湖,湖邊垂柳依依、荷葉田田,還有一棟小樓,縣茶文化促進會就設立在這里。這里是寧海眾多茶人的“沙龍”,無論是茶企老板還是茶園茶農,來到城區辦完事,總會來這里喝杯茶,聊一聊。
“弘揚茶文化、提升茶品位、促進茶經濟、服務眾茶人”,抱著這個宗旨,我縣在2011年成立茶文化促進會。
文化,代表著一種生活態度,承載著一種生活方式。茶文化的推廣,最終目標是浸潤人們的生活,讓人們追求美好、健康的生活。
開設各種年齡段的茶藝班;舉辦一系列省市級茶藝大賽;開展茶文化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家庭……持之以恒的茶文化普及,讓整座城市的格調悄然改變,民間飲茶賞茶蔚然成風——飯局少了、劃拳聲少了、麻將聲少了,私人茶室多了、茶敘多了、雅集多了。小小一個縣城,有茶館100多家,并成立了寧波市首家茶館業協會。
寧海道家種茶、釋家送茶、儒家評茶的歷史印跡清晰可見。在此基礎上,縣茶文化促進會多方搜集典籍文獻,挖掘茶史茶事,整理出寧海歷史上茶葉生產、流通、交易的全貌,再現寧海茶文化傳承的完整脈絡。經過多年整理,《寧海茶事》即將出版。
打通茶文化和茶經濟交融的橋梁,是茶文化促進會的主要使命之一,為此,協會的工作重心始終隨著茶產業格局的變化在調整。為龍頭茶企出謀劃策,以文化品位提升品牌價值;深度參與全國各類茶事活動,幫助寧海茶品牌“走出去”;深入調研,謀劃把茶文化與農旅體驗產品完美結合,助推茶旅經濟發展……
目前,我縣望海崗、桑洲嶼南、梁皇山等傳統產茶區紛紛走向茶旅文一體化發展,僅在深甽鎮,就有俞氏五峰茶業、太陽山和望海崗等多家茶場已經或即將推出自己的茶旅游內容。
“茶旅結合離不開文化,不然就是農家樂。游客到茶園來,不是為了吃一頓農家菜,他們跟著茶農摘茶、做茶,喝自己做的茶,對茶園風光、鄉居生活、農家土菜、民風習俗等都很好奇、想探究。他們是為了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感受更多元的文化。”一家茶場的民宿主人說。
以文興茶、以茶富農、以茶興業。幾代茶人的不懈努力,讓寧海茶產業走出了一條產業富農、鄉村振興的堅實路徑,也完美地詮釋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內涵:生態美、生活美、人文美、特色美、和諧美。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