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這樣一片青山綠水間,當年曾發生過一場載入紹興史冊的戰斗。”站在柯橋區稽東鎮車頭村村西,61歲的村民李忠良仰望青山,連連感嘆。70年滄桑巨變,曾經只有1條驛道和幾條泥濘小路連通的車頭村,如今已成功創建為稽東鎮首批“五星達標”村,正大步行進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那一抹紅色的記憶,卻永久地印刻在車頭人的心坎上。
車頭戰斗舊址。(圖片由市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煥然一新車頭村。 見習記者 章 斌 攝
槍炮聲響徹山野
車頭村,位于柯橋區南部。村子三面環山,連接柯橋、諸暨、嵊州三地,地勢險要,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1949年4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車頭向國民黨守軍發起進攻,打響了解放紹興第一槍。
1949年春,隨著解放軍部隊在各個戰場的節節勝利,全國解放指日可待,駐守紹興的國民黨軍卻仍負隅頑抗,車頭便是國民黨軍重點把守的橋頭堡。中共浙東臨委審時度勢,決定在車頭發動戰斗,拉開解放紹興的序幕。
“當年的那場戰斗,打得相當激烈,槍炮聲響徹山野,足足持續了6個多小時。”李忠良當年尚未出生,但熱心村史記錄的他這些年遍訪村里的老人,對車頭戰斗的經過進行了詳細了解。
“老照片中的青山,應該就是這座年長山,當年國民黨軍在這里挖了很多戰壕,架起了機槍。”李忠良說,盡管解放軍部隊在戰斗前多次進行偵察,摸清了地勢和敵軍的兵力部署。但車頭村群山環繞,易守難攻,國民黨軍隊當時在村里的陳家山、年長山、將軍巖等地筑起工事負隅頑抗。4月9日當天,解放軍和國民黨守軍展開了激烈交鋒,槍炮聲從清晨一直持續到下午方才停止。史料記載,此次戰斗,共俘敵中隊長以下官兵70余人,斃、傷敵8人,繳獲槍支及軍用物資一批。
“根據村里已經過世的老人講述,戰斗結束后,解放軍部隊通過村里唯一的驛道進村,受到了村民們熱烈歡迎,很多村民拿出雞蛋、糧食慰問戰士,但都被紀律嚴明的解放軍戰士婉拒了。”李忠良說。
“星火車頭”路更寬
昨天,記者踏上這片昔日的戰場。
如今的車頭,山上茶園連片,山下溪水潺潺。農民公寓建設完工,河道整治和綠化相繼完成,農民公園、老年活動中心一應俱全,上千平方米的家宴中心正在緊張施工,一個交通便利、風景優美、充滿濃郁文化氣息的新農村展現在世人眼前。
位于車頭村中部的年長山腳下,立有一塊10米多長的“紹興解放第一仗——車頭戰役”紀念碑,這是3年前稽東鎮政府專門建造的。“也就是從那時開始,車頭村的新農村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星火車頭’的名號開始打響。”車頭村村委主任李福燦說。
“以前我們這個山區小村,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窮’字。”回憶起改革開放之初,年輕的李忠良和絕大多數村民一樣,田間地頭是主要的工作場所,破舊磚瓦房是棲身之地。“后來,茶葉漸漸成了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有人辦起了服裝廠,村里的柏油路一條條建設完成,村里小洋樓越造越多。”李忠良說。2003年5月,原車頭村、友誼村、大山村三村合并為新的車頭村,村民們齊心協力建設新農村。
李福燦說,車頭村現有省級生態公益林4000多畝,茶園、竹園上千畝。作為千年古村,相傳堯曾在此駐足,南宋抗金名將李顯忠也曾在車頭置業安家。村里的余氏宗祠、永興公祠、八老爺臺門都保存得較為完整。這些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都得到開發利用,融入到稽東鎮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的綠色發展格局當中。
紅色的故事,激勵著一代代車頭人,造就了村民們樸實勤勞的作風。不少村民告訴記者,這些年來,很多村民走出大山外出創業,無論建樹多寡,總不忘反哺桑梓、造福故土。
“在‘五星3A’創建過程中,我們將村里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和紅色基因結合起來,提出了打造‘星火車頭’的構想。下一步,依托稽東鎮總體規劃,車頭將大力發展休閑旅游、生態產業等綠色經濟,以美麗車頭的新面貌迎接八方游客。”李福燦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