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飛龍湖,掛滿枝頭的枇杷,黑瓦白墻的民居——站在路橋區青龍山半山坡上,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城市里的“桃花源”。
飛龍湖。 本報記者李昌正攝
4月16日,記者從椒江城區驅車十多分鐘進入路橋區桐嶼街道小稠村,一條兩旁種滿枇杷樹的柏油路赫然在目。
“這條路貫穿了小稠、涼溪、東明及民主、梁家(民主、梁家現調整為上山童村)五個村莊,是五村產業觀光帶。”小稠村黨支部書記邱明生說,今年村里的枇杷銷售再也不用“單打獨斗”了。
“五村連片”開發建設是桐嶼街道“田園黨建綜合體”工作理念的具體實踐。去年年初,桐嶼街道整合5個村子成立“鄉村大黨委”,依托枇杷產業開發鄉村旅游業,啟動“五村連片”開發項目,重點建設美麗鄉村生活帶、枇杷特色產業生產帶、涼溪古道生態帶。
處處是景點、戶戶有產業、人人能增收——一年來,這五個村依托飛龍湖生態區,按照3A級景區標準,串聯成帶,著力向這個目標邁進。
念好“水果經”,做足特色產業帶
這幾天,邱明生忙得腳不著地。
“下個月中旬,我們五個村要聯合搞一個枇杷文化節,這是當前的頭等大事,千萬馬虎不得。”邱明生說,首次搞這么大規模活動,非常期待,“打包宣傳,可以擴大品牌影響,拓展銷售市場。”
五個村素有種枇杷的傳統。據桐嶼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徐陳杰介紹,目前,五個村擁有枇杷種植面積4000多畝,幾乎家家戶戶種枇杷。其中小稠村2000畝,占據了“半壁江山”。
“這幾個村經濟雖然較為薄弱,但農業產業基礎相同。”徐陳杰說,作為“中國枇杷之鄉”特色村,小稠村在枇杷深加工和枇杷產業鏈延伸上走在了前面,可以起帶頭示范作用,“把他們擰成一股繩合力發展,能更好地促進鄉村產業發展。”
走進上山童村枇杷園,只見密密麻麻的果樹上結滿了金黃色枇杷果。繞著村子走一圈,房前屋后,一株株枇杷樹,儼然成了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從山上往下看,一條4米寬的柏油路往村外延伸。
“這是去年剛造的枇杷產業觀光帶,通往小稠村。”上山童村黨委副書記童純聰介紹,村里有枇杷1000多畝,原來卻只有一條幾十厘米寬的村道,村民摘枇杷只能挑著擔子進出,十分不方便。
2018年初,一條以枇杷為主題的連接五個村的產業觀光帶開始建設。
“我來的時候,五個村的黨員干部們正在忙著架橋、修路。”小稠村第一書記、桐嶼街道辦事處原農辦主任蘇堅談起建設的場面,用“熱火朝天”四字來形容。
在“大黨委”的協調下,拆遷、征地、政策補償等問題在最快的時間內一一迎刃而解。當年7月,長2000多米的觀光帶從小稠通向了上山童村的民主片區,結束了該片枇杷園沒有通車的歷史。“五村連片開發前,這如果光靠村‘兩委’班子,難!”童純聰感嘆道。
“再過半個月左右,枇杷就可以上市了。”張冬生是上山童村的枇杷種植能手,家里有五六十株枇杷,還栽種了1畝多的水蜜桃,“今年,我們采用了有機肥、生物菌肥、種植綠肥、生草法等,預計枇杷畝產控制在600公斤至800公斤,優質果率達70%以上。”他指著結滿果子的枇杷樹,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
枇杷熟了,銷售是關鍵。“酒香還需勤吆喝。”邱明生說,五個村目前都在忙著枇杷文化節的籌備。據悉,節慶期間,五個村將聯合搞采摘游、美食節、武術賽、乒乓賽、枇杷王評選等一系列活動,豐富多彩。“村東面有甬臺溫鐵路穿村而過,南面緊鄰內環路和104國道,交通非常便利。”邱明生說,依托飛龍湖生態區的建設,相信特色農業這塊蛋糕會越做越大。
精心雕琢,鑄建醉美示范帶
石頭壘起來的圍墻,花木點綴其間的庭院,石板路相連的古樸民房——從內環線而下,穿過地下通道,迎面而來的是一個綠意盎然、古色有味的小村莊——上山童村。
“這幾個村毗鄰內環線,自然景觀豐富。”桐嶼街道辦事處宣傳委員李宗志說,目前村與村之間的交通已經全面打通,五村連成有了基礎,“只有把村容村貌搞上去,才能整合資源大力發展農家樂、民宿,打造集度假休閑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帶。”
去年,上山童村成為桐嶼街道美麗公園、美麗庭院建設的“先手棋”。
“在整治中,我們堅持規劃引領,聘請了專業團隊做總體設計,招募專業施工隊進駐,孕育出原汁原味的鄉村建筑風格。”上山童村黨委副書記、村務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張文良介紹,為了整治村民們隨意堆放干柴和無處安放的廢品雜物,村里統一出資,集中采購毛竹,給整個村莊穿上籬笆外衣。同時,村干部、黨員們帶頭,清理多年堆積的集體垃圾,在房前屋后的空地壘上鵝卵石,種上花草苗木,精雕細琢村容村貌。
記者在一處庭院看到,枇杷樹下,鵝卵石的小徑旁,綠草蔥蘢,紫色的花兒盛開,精致的假山矗立其中,渾然天成。“這是經營苗木生意的村委童軍偉自己出資設計的。”張文良笑瞇瞇地說,在這場美麗庭院革命中,人人都是行動者。
整體的連片成景,離不開局部的情境設計。今年元旦,小稠村的美麗農村路一經建成,即成為四號網紅路。“我們突破了常規種植樹木的綠化模式,種植蔬菜瓜果,打造網紅樣板路。”邱明生說,村里將以路為引,在附近建設旅游集散中心、大型停車場,著力打造成以農產品為主的旅游觀光地。
坐在望浹亭的石凳上環顧,水清岸綠的景色令人心神舒暢。目前,小稠村污水全部納管,河道實現了清水、活水、暢流,“美麗庭院”建設則讓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我們正在進行村道亮化和枇杷山莊的改造與美化,等枇杷文化節時再來,小稠村一定會讓你‘驚艷’。”小稠村村委會主任任周圣說。
連片成景,打造生態旅游帶
今年三四月,桐嶼街道涼溪古道邊的十八丘田上,成片的油菜花吸引了十里八鄉游人觀賞。
“除了油菜花,我們還種了薰衣草等七八種花呢。”涼溪村村委會主任陳孔健自豪地說,從去年正月前建成后,這里就成了網紅打卡地。今年正月初一至初八,每天觀賞人數少的不下5000人次,多的接近1萬人次。
涼溪古道生態帶是桐嶼街道實施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五村連片”開發建設的重要區塊。
說起這個區塊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陳孔健如數家珍:“有涼溪古道、摩崖石刻、公元632年建的常樂寺、天官墳,還有十八龍潭、天打巖水庫、涼溪水庫……”
翻開地圖,記者看到,涼溪古道位于臺州綠心,緊鄰飛龍湖生態區,曾是連通黃巖與路橋的“老官道”,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順著古道,沿途溪流潺潺婉轉入耳,古樹春意盎然。一到秋天,古道上紅楓如霞,吸引了眾多登山愛好者前往。
隨著飛龍湖生態區的建設推進,桐嶼街道加快了“五村連片”生態帶建設步伐。
2017年年底,涼溪村文化禮堂連接古道的水泥路修通。隨后,140多名村民在村“兩委”班子帶隊下,對十八丘田拋荒梯田復墾,丘田花海項目全力全速推進。2018年5月,成片的薰衣草讓這條古道重現“繁華”。
從被歷史隱藏的“老官道”,到徒步愛好者們青睞的古道,再逐步打造成為旅游景點,涼溪古道一點點被開發了出來。眼看著十八丘田從荒地蛻變為花海,陳孔健和許多生在涼溪村、長在涼溪村的老村民一樣,喜在心頭。
“涼溪和周邊村農業資源豐富,5個村莊除種有4000畝枇杷,還種有1000畝楊梅和1000畝水蜜桃。這些都可以搭上‘旅游+’的翅膀。”老陳告訴記者,隨著村里的臨時安置房開建,現住的老屋將會在9月份開拆,新的小區將會建成一個高檔的民宿小區,“我們要把五個村莊打造成一幅畫,讓游客能來得了、留得下。”
根據規劃,這五個村將立足各自的特點,連片開發,打造路橋旅游新高地。“街道正在對天打巖水庫、涼溪村十八龍潭等進行開發性保護,打造生態環境旅游帶。”桐嶼街道有關負責人說,“紛至沓來的八方游客,既讓枇杷賣出了好價錢,也讓村民吃上生態‘旅游飯’。”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