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牌儀式(浙江省自然資源廳 供圖)
浙江在線嵊州4月2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胡昕然 通訊員 胡盛東 李風)當一個偏遠的地質文化村遇見世界地球日,會發生什么故事?4月22日,浙江省暨紹興市第50個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在嵊州市通源鄉白雁坑村舉行,這個海拔700米的高山小村迎來了中國首塊“地質文化村”的金字招牌。
群山環抱的白雁坑村位于嵊州市通源鄉西白山北麓,靜臥在海拔700米左右的山腰處,清晨時分云霧繚繞,仿若走在云端,正如村口牌上所寫——“云上人家”。
白雁坑村美景(浙江省自然資源廳 供圖)
凝眸白雁坑,從地質開始。地質是地貌的基礎,地貌又是風景的骨架,白雁坑村村民認識到地質遺跡的價值所在還是在五六年前。村民洪小賽回憶,那一年,藏在大山里的白雁坑,迎來幾個背著帆布包、拿著鐵榔頭的地質調查人員。
很快,如同一陣山風,“地質遺跡”這個陌生的詞匯吹入全村村民的耳朵。原來,遠離都市、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的白雁坑村,擁有億萬年前在火山噴發、地殼抬升、山體崩塌等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地質遺跡資源54處。“能同時擁有高山濕地、崩塌地貌、萬年巨石陣、千年香榧林的景觀很是罕見。”浙江省第一地質大隊地質調查院院長劉永祥對白雁坑的地質資源贊不絕口。
地質遺址 巨石陣(浙江省自然資源廳 供圖)
在村民的心中,“地質文化“這個詞很遠也很近。說遠,跨越億萬年的地質科學博大精深,依然有許多村民不明白“崩塌地貌”、“火山巖”這些專業詞匯;說近,這個地質文化村是由村民們親手打造。被地質專家稱之為地質遺跡的一石一木一草,是村民熟悉而親切、朝夕相處的環境。于是,在村兩委會的召喚聲中,他們熱情地投工投勞參與地質文化村建設,修建游步道、長廊、護欄等項目工程。
隨著地質文化村建設項目的實施,村民們投工投勞熱情參與,白雁坑村民的生活由此改變。“游客對地質遺跡很好奇,來了都要看看。”瞅準發展商機,村民洪小賽利用自家的宅基地建造了民宿。“原來我家主要靠著榧林和茶園,收入不高,現在經營民宿,一年利潤大約在10萬元左右,再加上香榧、茶葉的收益,家庭年收入已達近30萬元。”洪小賽說。截至2018年底,村里的民宿增加到18家,年接待游客接近7萬人次,帶動農副產品銷售2000萬元以上。
“我們還給這些‘巨石陣’想故事,推廣地質文化;一塊萬年的石頭有了故事,它才有靈魂,才有魅力。”通源鄉黨委書記鄭海果說,“美麗鄉村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地質文化村就是美麗鄉村的‘特色版’。”在地質文化村建設項目的推動下,白雁坑村完成了整村亮化工程,新建2個停車場共計8000平方米,硬化村內道路1.1萬平方米,補植綠化5000平方米,農房改造7000平方米。
嘗到了地質文化村建設的甜頭,村民對發展的愿望更為迫切。長期以來,村里的發展受制于交通,道路條件的先天不足成了白雁坑村鄉村旅游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通村道路不到5.5米寬,窄的地方只有3米,且彎道多,大巴車根本開不進來。去年,嵊州市啟動了農村道路提升改造三年行動,白雁坑的通村道路被列入項目庫。根據計劃,這條通村道路的路基拓寬到8米以上,且改成瀝青路面,平均拓寬2.5米。很快,更多游客即將涌進白雁坑村,靠近那些靜待千年的地質遺跡,聆聽滄海桑田的故事。
在浙江,和白雁坑村有著類似地質遺跡資源的村落還有很多。“接下來,我們將抓好不同類型地質文化村試點,使得地質遺跡資源保護、地質文化傳播與特色旅游資源開發相結合,讓地質文化村從盆景變成風景。”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地質勘查處副處長肖常貴表示。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