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6日,原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部,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原執行主任施泰納一起,發布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報告中寫道:嘉興模式始于浙江省嘉興市,成功示范了城市公眾參與模式。在這一模式內,環保社會組織為地方政府的環境決策提供支持。在中歐環境治理項目的支持下,這一模式在浙江省其他10個城市得以推廣。實際上,公眾參與環保的“嘉興模式”在幾年前還引起了歐盟的注意。
2010年,嘉興市熱心環保的普通市民組織成立了嘉興市環保聯合會,并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斷壯大,環保志愿者們開展了“點單式”執法、建設項目市民“陪審團”、市民“環境法官”參與行政審批案件處罰等一系列公眾參與環保的實踐。有來自各行各業的157個單位(個人)加入到這支民間環保大軍。
2012年10月,中歐環境治理公眾參與項目正式啟動,公眾參與環保“嘉興模式”被列為項目研究對象,該模式的實踐經驗在浙江省范圍內推廣。
2015年9月,中歐環境治理項目終期評估小組在嘉興市召開座談會。與會專家認為,嘉興市通過讓公眾參與區域污染防治監督、參與環保基層組織建設等,建立了多元模式的公眾聯動機制,推進了環保公眾參與由單一性向多元模式的轉變與發展,形成了自主性參與和自主式管理的“嘉興模式”。
什么是“嘉興模式”?該模式為什么會引起國內外的廣泛注意?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種模式,就是不讓公眾參與環保走過場,而是切實走群眾路線,有力推動污染減排。
“現在許多地方都鼓勵公眾參與環保,嘉興的公眾參與環保,不僅有表達權、建議權,而且還有投票否決權,這一點可以說是一個大膽的創新。”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王燦發教授曾表示,嘉興市賦予公眾環保否決權,污染企業應不應該“摘帽”,不是官員說了算,而是政府和市民一起來決定,讓普通百姓真正感受到自己在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
國內外的實踐證明,保護環境不僅是環保部門的事,公眾的有效參與也是環保建設的重要推手。對此,中歐環境治理項目浙江公眾參與地方伙伴項目執行主任、浙江省環境宣傳教育中心高級工程師虞偉介紹說,在嘉興,普通市民代表可以采用“大環保、圓桌會、陪審員、點單式、道歉書、聯動化”等多種形式,直接參與到環境治理中來。
“2010年4月,嘉興市民環保檢查團和環保專家服務團聯合調研,認為嘉興的環境資源承載力比較低、地形狹窄,建議市政府否決一個投資達100億元的橡膠項目并獲得成功。”虞偉以此為例說明嘉興環境治理過程中公眾參與的成果。
嘉興市環保聯合會副會長萬加華總結道,“嘉興模式”就是在政府支持下,形成以嘉興市環保聯合會為龍頭,以市民環保檢查團、環保專家服務團、生態文明宣講團和環境權益維護中心為支撐的“一會三團一中心”組織框架,進而推動公眾充分參與環境治理。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戰略部主任俞海,也就是這份報告的起草人之一,曾在接受采訪時評價道:“嘉興模式”明確了政府、企業和公眾在環境保護中協作機制,動員了各方面力量和資源,形成了環境保護統一戰線。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