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4月1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于山 肖國強 通訊員 方金)4月16日,傍晚時分,衢州信安湖畔游人如織。當對岸的一排光束一閃后,湖上三艘帆船便亮了起來,信安湖光影秀又要開始了。自今年除夕起,這場美輪美奐、流光溢彩的光影秀,不但成了衢州市民打卡必到之處,更隨著央視《新聞聯播》《新聞30分》《朝聞天下》里輪番出現的電視直播鏡頭,走進了全國觀眾的眼里。
信安湖的故事,遠不止于此。它還走出國門,登上了聯合國的大舞臺。去年底,在埃及開羅舉行的第18屆“國際花園城市”競賽全球總決賽上,綠色發展的信安湖故事,讓衢州以該項賽事的歷史最高分,一舉摘下國際花園城市桂冠。衢州,這座浙西的山城,竟與美國芝加哥、加拿大多倫多、俄羅斯索契等世界名城比肩而立。
國際花園城市競賽,由聯合國人居署主辦,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認可和支持。作為目前世界上唯一涉及城市人居環境管理、生態建設等重要議題的國際競賽,它所頒發的,是目前世界城市建設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被譽為“綠色奧斯卡”。含金量如此高的一項國際大獎,為何會青睞衢州這座浙西小城?給我省大花園建設帶來了怎樣的啟示?就讓我們從信安湖的故事講起。
湖之變
啟示1 以市民為中心,提供充足綠色空間
這幾日,天氣晴朗,衢州信安湖畔,十里江濱景觀帶改造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之中。同時進行的,還有南孔古城雙修項目,目前已進入房屋征遷階段。
繼去年底榮膺“國際花園城市”的稱號后,衢州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以創建國際花園城市和可持續發展國際示范城市的標準,來繼續加強和深化城市規劃建設。而4月底,一場可持續發展城市論壇就將在這里上演。無疑,這是“國際花園城市”引發的蝴蝶效應。
那是令人難忘的一幕。開羅時間2018年12月15日下午,決賽現場,來自全球20多個城市的代表,還有聯合國人居署的3位評委專家,一起見證著新一屆國際花園城市的誕生。
大屏幕上,衢州信安湖的美麗畫卷映入眼簾:古老的城墻邊,有一個5.5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泊。湖的旁邊,是一塊10萬平方米的巨型草坪。草坪的周圍,是一條種滿了1萬多株櫻花、銀杏等觀賞樹木,面積達40多萬平方米的綠化景觀帶。早晨,有打太極拳的老人;黃昏,有吹薩克斯的少年……
看著看著,評委們不約而同地點起頭,臉上充滿了微笑。而來自中國衢州的代表團一行人,則個個豎起耳朵,焦急地等待著主持人用阿拉伯語公布評比結果。
主持人的阿拉伯語說得很快,但隨行的翻譯敏銳地捕捉到了消息:“國際花園城市,衢州!”隨后一個晶瑩的獎杯和獎狀,交到衢州代表的手中。“我們贏了!”喜悅勁頭還沒過,主持人又在喊:“Quzhou,Quzhou!”。
“怎么了?”“還有獎!”當大家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衢州是否拿到“國際花園城市”稱號時,主持人又給了衢州一個意外的驚喜:景觀改善和公共空間特別獎。
大獎喜出望外,分數則更令人歡喜。國際花園城市共有6項評選指標,每項滿分20分,總分120分。衢州的每項指標,都是第一或并列第一。其中,自然和人文景觀改善指標拿下滿分,其余5項——“藝術、文化和遺產管理”“環境保護最佳實踐”“公眾參與及授權”“健康生活方式”“戰略規劃”,也只分別扣了1分。
“衢州在本屆競賽中獲得115分的高分,刷新了該項競賽的歷史最高得分。”國際花園城市競賽委員會中國區組委會秘書長李響介紹,而衢州獲得的景觀改善和公共空間特別獎,更是本屆比賽唯一的特別獎。
景觀改善讓環境更美,景觀改造讓城市擁有更多的公共空間,這正是國際花園城市評選中的關鍵內容。而近年來信安湖的巨變,正好給評委們一個極佳的觀察視角:隨著下游塔底水壩的建成,衢江流經衢州城區這段,變成了人工湖泊信安湖;原先12公里長的堤防,變成一條40多萬平方米的綠化景觀帶,成了衢州城市綠地的核心區、市民的大客廳,生活在附近的市民,出門300米即可步入公共綠色空間,500米即可進入公園……
正如聯合國環境署高級技術顧問、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迪奧·普拉賽德所評價的,在城市核心區為公眾提供如此大面積的綠色空間,這本身就是一個文化交流的中心,這種做法完全符合“國際花園城市”建設理念。
城之變
啟示2 以宜居為內核,構建國際花園城市
變化,不僅僅局限于一片湖,更發生在一座城。
在最為直觀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改善方面,衢州近年來一直以大花園建設為統領,城市環境越變越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一連串國家級稱號先后“落戶”。
代表衢州參加國際花園城市競賽答辯的衢州市住建局總工程師吳璀興說,衢州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一直注重城市風貌的保護與建設。
如,劃定中心城區建設用地范圍和規模,從整體布局上明確水體保護區范圍的“藍線”、綠地保護范圍的“綠線”、歷史文化保護范圍的“紫線”、基礎設施保護范圍的“黃線”等,使城市朝著綠色生態和諧發展的方向建設。
南宗孔氏家廟、水亭門歷史文化街區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古跡,由此都被保存了下來,成了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而在其他5項評價指標上,衢州的變化和表現,也給評委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藝術、文化和遺產管理方面,衢州通過文物普查的方式,清點并保護全市500多處“歷史文化遺產”,并在全市啟動“衢州有禮”文化品牌宣傳活動;
環境保護最佳實踐方面,全力保護水資源,對污水排放實行實時在線監測,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城市垃圾資源化利用;
公眾參與及授權上,居民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志愿者注冊人數從2016年的6.4萬增加到去年的44.9萬;
健康的生活方式上,全市體育場地數量達6104個,人均場地面積達1.82平方米;
戰略規劃方面,《衢州市大花園建設行動綱要》已經出臺,到2022年,衢州將建成國家公園、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田園的城市空間形態,全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1.5%以上……
看完這一項項內容之后,評委對衢州的“興味”更濃了。他們在答辯提問環節進一步提出,想深度了解衢州的一些做法,比如衢州是如何用法律來保護生態的。衢州人當場自信作答。
“我介紹了衢州在環境保護制度和法律方面的創新做法,包括制定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出臺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實施考核制等等。我的另外兩位搭檔,又補充了機構管理、資金保障等方面的內容。”吳璀興回憶說。
參加完答辯后,曾以國家園林城市評委身份,參與過國內數個園林城市評審的吳璀興發現,“國際花園城市”評選和國家園林城市的評審標準有很大的不同,“它關注的內容始終圍繞宜居這個內核,這對我們浙江大花園核心區的建設工作有著重要的啟示。”
而這,正好是衢州的優勢所在。早在2012年和2013年,衢州市就曾連續兩年入選“中國十佳宜居城市”,而近年來衢州綠色發展的實踐,讓這座城市變得更加宜居。這,或許就是衢州能從全球30多個國家的100多個城市中脫穎而出,闖過預賽、殺入決賽,最終贏下桂冠的“殺手锏”。
人之變
啟示3 以“兩山”為指引,發動百姓廣泛參與
同呼吸,共命運,良好生態環境對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是公平的。不論是信安湖的變化,還是衢州城的變化,其深層次的根源,都源自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衢州人內心觀念和實踐行動的深刻變化。
在衢州,享受宜居成果的是每一位居民,參與生態保護的居民也是蔚然成風。
在錢江源頭的開化縣,為了保護環境和水質,當地一批民間河長長期對農村池塘、溝渠、小溪流及城市內河等各種水域進行無死角排查。這是自發的護水行為。民間河長葉發門說:“以前不被人理解,甚至有人說我們是吃飽了撐的,現在大家的觀念變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了進來。”
在常山縣,有感于生態環境改善的老百姓,紛紛加入治水行列。“老驥常青”志愿治水服務隊吸引了2600余位60歲以上的老人加入,覆蓋全縣188個村社。此外,常山還有“騎行河長”志愿者服務隊、小微水體網格長等,全民治水已成自覺。
在柯城區,居民不厭其煩地學習垃圾分類。全區每一個社區村莊都有垃圾再生館,利用可回收的垃圾更換生活用品。柯城區坊門街社區居民還可以通過手機軟件,一鍵呼叫回收客服上門將舊衣服、舊書等垃圾分類回收。
在衢江區和遂昌縣交界的深山里,農民朱達生每天穿著解放鞋義務巡山。他因捕殺保護動物,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刑1年6個月,同時要繳納1萬元民事賠償。這位曾經破壞環境的人,已變身為一名志愿者,以公益勞動和現身說法的公益宣傳,彌補著自己的過失。
衢州人的改變有目共睹,而公眾的積極參與,又為衢州獲得桂冠添上了重重的“砝碼”。
聯合國原副秘書長沙祖康曾到訪衢州,也在開羅見證了衢州獲得國際花園城市的整個過程。他寄語道,衢州要對照標準、放寬視野,站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積極推進國際合作,吸收發達國家發展成果和創新活力,爭取把衢州打造成為媲美歐美、超越歐美的可持續發展城市。
這是對衢州的激勵,也是對衢州的期待。就在前不久,浙江省發改委印發了《浙江省大花園核心區(衢州市)建設規劃》,明確大花園核心區的發展目標:成為自然的花園、成長的花園、心靈的花園、現代化大花園。
今年衢州兩會期間,大家又就如何鞏固“國際花園城市”的創建成果、如何用好“國際花園城市”這塊金字招牌進行了熱烈討論。最終,提升中心城市宜居品質,入選衢州2019為民辦實事項目。在摘得國際花園城市的桂冠后,衢州又將邁向新的征程。
這一切,離不開每一位衢州市民的努力。也正如新衢州人、志愿者袁航所說的那樣:“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建一個美好的城市,最后受益的還是我們自己。”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