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垃圾要扔進綠色垃圾桶;紙盒紙板、塑料瓶、玻璃瓶是可回收物,扔藍色垃圾桶;其他垃圾扔灰色垃圾桶……”家住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塘匯街道錦繡社區的羅阿姨,對于垃圾如何分類投放已經是輕車熟路。“現在的垃圾袋上都有二維碼,要是不小心扔錯了,勸導員會上門進行提醒,時間久了,自己都不好意思丟錯了。開始垃圾分類以來,我們和周圍鄰居進行垃圾分類已經習慣成自然了。”家住楓華園小區的張阿姨這樣說。
如今,在開發區的各個社區里,一方面是垃圾亭、分類桶、宣傳欄、分類標志標識、體驗館等垃圾分類設施、場地煥然一新;一方面是志愿者活動、文藝匯演等進小區、進學校、進企業宣傳活動全覆蓋。“經過2年多時間的推進擴面、軟硬施策,轄區居民的分類意識逐步加強,從原先的不理解不支持到現在的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已成為居民的自覺行為。”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全覆蓋宣傳
分類成為新風尚
2017年9月,楓華園小區成為首批垃圾分類試點小區,社區建立了“社區—物業—志愿者”三級發動機制,組建了“1+1+X”的志愿宣傳團隊強化入戶宣傳(“1+1”指社區和物業,“X”指業委會、居民骨干、黨員和樓棟長等),協助做好垃圾分類的日常巡查和宣傳指導。
“我們強化‘宣傳—引導—推進’的工作方式,通過電子屏、櫥窗、樓道宣傳等多種常規渠道及趣味知識墻、垃圾分類主題涼亭等營造宣傳氛圍;通過‘小手拉大手’,發揮家庭中‘小小督導員’的引領作用,開展親子手繪墻畫、垃圾分類親子趣味運動會等,以孩子的影響力去改變整個家庭的分類意識。”楓華園小區負責人告訴記者,小區還借助楓華園居務社這個與居民直接交流的平臺,手把手教居民如何開展垃圾分類,分類宣傳不再停留在宣傳紙上,而是融入到了日常中、體現在了行動上,成為一種新風尚。
據了解,去年塘匯街道大力創新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形式,累計開展各類宣傳近百場。今年,該街道將啟動分類大宣講活動,建設分類宣傳點、培育分類宣傳員、組建分類宣傳隊,進小區、進學校、進企業、進樓宇、進街區開展分類宣講活動,使垃圾分類深入人心。
精細化管理
探索個性分類機制
要把垃圾分類做好,單靠宣傳不行,還要靠管理與服務。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過程中,塘匯街道始終注重“教”與“管”并重,邊做邊改、邊改邊做。
2017年,塘匯街道在御華名都試點“三色分類”管理模式,探索分類管理的精細化模式。楓華園小區則落實“硬件—隊伍—制度”3個有效保障。配備的垃圾分類發袋機,居民可憑“嘉興生活垃圾分類積分卡”每戶每月免費領取印有條形碼的垃圾袋一卷;組建的黨員、巾幗婦女、青少年、勸導員共同組成的垃圾分類志愿者隊伍,做好垃圾分類指導;落實例會制度、巡查制度和問題反饋機制等,保障垃圾分類工作的長效運作。
去年,塘匯街道又完善物業管理考核辦法,充分發揮物業公司在分類推進中的作用,健全小區垃圾分類聯動服務模式。今年,該街道將探索點位精細化管理模式,通過以點促面的方式,力求轉變工作力量分散、督導勸導無序的情況,確保將有限的力量投入到最需要的區域。
高標準示范
引領分類高地建設
2018年,塘匯街道轄區內的尚東名邸建設為省級垃圾分類高標準小區,御華名都、楓華園、平安家園建設成為市級示范小區。2019年,除小區之外,街道還將打造省級高標準示范商業街、省級定時定點投放小區、源頭減量農貿市場等多個示范點位,切實推動轄區分類質量。
“我們將以社區為最小單元格,以社區促街道,從而實現全轄區分類立體化全方位覆蓋,力爭達到‘三個一百’,即覆蓋面、知曉率、參與率均100%。”塘匯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街道力爭用3年時間使省級高標準小區居民參與率達到90%以上,居民滿意率達到90%以上,分類準確率達到80%以上;市級示范小區居民參與率達到90%以上,居民滿意率達到90%以上,分類準確率達到60%以上。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