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4月2日訊 當村民百姓“靠山吃山”的土地,成為一草一木皆不能動甚至游客也不能進去的自然保護區,如何平衡其中關系?這是自然保護區必須面對的問題。
兩天一夜的采訪中,我們找到了答案。
有賴于保護區工作人員多年的堅守和孜孜不倦的宣傳及知識普及,生態保護贏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清涼峰管理局局長童彩亮說,這些年來,管理局一直挨家挨戶給周邊住戶派發傳單,呼吁不要進入保護區的緩沖區和核心區。同時,保護區對村民的生態公益林進行分類補償,力度之大領先全國。慢慢地,現在村民都有了保護的自覺。
采訪中,我們聽到一個故事,童玉村一個石匠老伯,曾經會花上三天時間,將一塊堅硬巖石敲碎,只為掏出一只烏龜出來賣;但現在,也是這位老伯,發現有人偷偷在保護區里抓蟾蜍,會第一時間告訴保護站。為什么?這位老伯用蹩腳的普通話和我們解釋:“生活變好了,也就想通了,還是要給子孫后代留點東西。”
生態之美,反哺于農村經濟發展,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在不突破生態紅線的前提下,依托清涼峰這張金名片,保護區外圍的民宿、農家樂也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2013年,5戶農民利用閑置的房間嘗試接待江浙滬方向來游玩、避暑的游客,做起了農家樂的雛形,那時候僅有60來張床位,年收入20萬元左右。兩年后,保護區周邊的農家樂數量達到了56家,去年則增至近100家,凈營收也達到了770多萬元。
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就在政府部門和一群懷抱初心的“守鹿人”的共同推動下,一切水到渠成。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