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乱亚洲色图,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国产精品观看一区二区!,丰满人妻老熟妇伦人精品小川桃果

您當前的位置 :浙江在線 > 環保頻道 > 即時報 正文

累計完成3.4萬畝,新增生態公益林20余萬畝——

讓“浙東綠肺”暢快呼吸,讓“生態花園”光彩重現

發布時間:2019-04-01 06:51:19 來源:寧波日報 記者 徐欣 通訊員 劉強

4548023_bw-liyong_1554041221405_b.jpg

林業專家向四明山鎮群眾介紹利用香榧開展生態修復的好處。(唐嚴 攝)

4548024_bw-liyong_1554041203748_b.jpg

四明山國家森林公園深秀谷景色宜人。(周思聰 徐欣 攝)

  陽春三月,萬物蘇醒。沿著四明山國家森林公園蜿蜒起伏的山路一路前行,視線所達之處,只見火紅的楓樹、淡粉的早櫻,一片又一片,絢爛了四明山的春天。    

  然而,曾經的四明山卻是另外一幅景象。因為經濟效益好,加之山區土地少,當地花木種植逐漸從緩坡地向陡坡、險坡地發展。大量茶園、竹林被砍伐,改種經濟型花木。由于花木產業的過度開發,四明山生態問題逐步暴露,森林資源被破壞、水土流失、水源污染,自然景觀也因此受到影響。    

  四明山區域是浙東地區最大的“綠肺”,是寧波最主要的生態涵養區和飲用水水源地,其生態地位極其重要。為了保護“浙東綠肺”,2013年以來,我市對坡度25度以上禁止開發區花木地進行了生態修復。2015年,我市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四明山區域生態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要把四明山區域建成全市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地、綠色生態農業基地、長三角重要休閑旅游目的地和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    

  6年過去了,四明山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新一輪四明山生態修復有何舉措?        

  生態系統日漸脆弱    

  補償機制尚未建立    

  作為綠色,生態涵養區,四明山的功能定位主要是為城市提供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特殊的功能定位,限制了這一區域的工業化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轉換和重建任務艱巨。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以及投入不足等原因,這一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明顯低于其他功能區,農民教育和職業培訓事業滯后、就業轉換難度大。同時,農產品深加工比重小,資源型、原料型產品多,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尚未發揮其帶動作用。    

  山區農戶基本以種植花木為主。為了保證成活率,花木在移栽、運輸過程中必須打泥球。前幾年,因苗木的大量出售,大批表層土隨花木泥球被挖掉。2009年,四明山鎮銷售花木145萬株,每株按帶40厘米直徑土球計算,一個鎮一年就流失表土約5.3萬噸。當年,市水利局遙感監測顯示,四明山區域13個鄉鎮,水土流失面積約130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積的25%以上。    

  產業退出不易,森林恢復更難。截至2012年,種植在坡度25度以上林地的花木有3.4萬畝。在經濟利益驅使下,一些農戶未經審批就墾山種苗木,生態保護違法事件屢有發生。花卉苗木的廣泛種植,使原有的水渠設施、山塘水源、灌溉水路受到不同程度破壞。而花木培育過程中使用的農藥化肥,則會造成面源污染,影響城市飲用水質量。    

  另外,專家們也指出,四明山區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呈現多樣性,基質巖石結構松散,抗風化能力不強,如果遇到突發降水和大暴雨,極易發生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近些年,由于人工擾動、植被破壞及林分質量的降低,導致四明山森林生態系統作用和功能減弱,涵養水源、保持土壤、調節氣候的能力下降。    

  “十二五”以來,全市上下深刻認識到四明山區域的發展對于全市經濟發展、生態穩定的重要性,相繼出臺了許多支持區域發展的政策。相關區縣(市)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在涵養四明山生態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由于生態補償標準偏低、區縣(市)之間補償標準差異顯著、政策內容重復交叉、政策后續配套不足、耕地保護補償缺失等原因,四明山生態補償機制尚未真正有效建立起來。    

  新一輪生態修復    

  探索可推廣樣本    

  近年來,我市持續推進四明山區域森林生態修復工作,嚴禁毀林開墾。各級政府在四明山區域分類規范森林資源開發、推廣種植鄉土珍貴樹種、開展套種補植造林修復等工程,恢復森林植被,落實生態保護和水土保持措施,提高飲用水源地水質,促使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經過連續6年的努力,目前四明山區域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7.5%,森林蓄積量404萬立方米,區域內的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在Ⅱ類以上。2013年以來累計完成生態修復3.4萬畝,新增生態公益林20余萬畝。    

  我市針對四明山區域生態修復的具體做法是:劃定區域,分類修復;制定標準,規范修復;出臺政策,促進修復。同時,實現產業轉型,推出生態補償政策;套種造林、退花還林,發展生態公益林,建設現代林業園區;推進森林步道、森林美化彩化、景觀林和森林民宿建設。    

  “上一輪的森林生態修復為期5年,主要是套種造林、留樹育林,解決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問題,但森林生態系統仍不穩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說,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推進產業提升,并發展替代產業。推進產業提升,就是以減量化、精品化、高附加值為方向,引導花農發展精品長線花木產品;發展替代產業,就是要發展森林旅游,實現山區經濟從“賣花木”到“賣風景”的轉變。    

  2018年起,四明山實施新一輪森林生態修復行動,為期3年。通過實施封山育林、花木地流轉和產業轉型,使3.4萬畝禁止開發區花木地全面退出花木經營,并培育為高質量森林。同時,結合全省“新植1億株珍貴樹五年行動(2016-2020年)”,對套種地塊實行美化彩化珍貴化,適當補植速生常綠樹種,提升森林質量。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總督察林偉平告訴記者,四明山森林生態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市將按照因地制宜辯證施策、統籌資源綜合施策、立足長遠科學施策的要求,推進森林生態修復,在復雜的森林生態發展中,探索可以推廣的樣本。“未來,我們將以四明山國家森林公園為核心,創建集休閑體驗、健身療養于一體的森林氧吧小鎮。著力在森林步道、森林美化彩化、景觀林建設和森林民宿建設等4個方面得到進一步提升,為四明山區域從‘賣花木’到‘賣生態’的轉變提供樣板和示范。”林偉平說。    

  堅持綠色發展    

  引領鄉村振興    

  為推動四明山區域生態發展,我市設立了專項資金,市級財政每年安排2億元,重點用于增加區域生態公益林補償、下山移民補助、行政村生態保護和運行補償等。同時,積極調動社會力量,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產業發展和社會事業等投資建設。    

  在劃定生態紅線的同時,各地探索花木地套種茶葉、香榧、銀杏、百合等,以經濟和生態樹種一步步代替花木,既能恢復青山綠水,也利于山區農民生計。余姚市的大嵐、鹿亭等鄉鎮充分利用四明山區域發展生態高效農業扶持項目政策,以村為單位推進生態修復;奉化市積極實施產業外遷計劃,鼓勵大戶帶小戶聯合去外地發展,培育花木生產新的總部經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余姚四明山鎮種了大批紅豆杉和香榧,在為四明山復綠的同時,也能給當地農民創收。該鎮副鎮長丁東青介紹,鎮里已累計投入資金近3000萬元,完成生態修復1.2萬余畝。其中,2012年至2014年為珍貴樹種造林項目,主要以林間套種紅豆杉為主。從2015年起,該鎮創新推廣香榧、紅豆杉混合套種模式,受到村民歡迎。    

  香榧樹的果子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該鎮投資500萬元,建立了總面積近500畝的5個香榧示范基地。

  “聽說這兩年一棵香榧產果加工后能賺到1000元錢,我今年一口氣補種了500棵,很快還能拿到鎮里的補助呢。”76歲的北溪村農民盧壽昌開心地說,“有了生態修復的好政策,香榧真的成了香餑餑,我們以后可以靠種樹發財了!”    

  此外,優選優育出來的紅豆杉新品種“南峰一號”,其枝葉的紫杉醇含量是普通紅豆杉的數倍,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據介紹,四明山鎮冷水坑的紅豆杉基地已經對接了江蘇無錫的高科技制藥企業,與廠家簽訂了紅豆杉枝葉的采購協議。    

  曾經以花木種植為主的奉化溪口西坑村,目前改種了香榧、紅豆杉、銀杏等樹木,小水庫變清了,村民喝上了干凈水。“2014年,我們村帶頭簽約退花還林時,村民都不理解,為此還連開了6次會。現在大家終于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了。”村黨支部書記李士忠激動地說,如今村民依靠旅游業有了新生計,300多名村民“下海”了,有的拿著失地保險去旅游公司打工,有的就在村里停車場當收費員,還有的當起了民宿老板。“村里有了停車場、飯店,還建起了小商場,村集體一年輕輕松松收入80多萬元,摘掉了貧困村‘帽子’。”

標簽:四明山;花木;森林生態;修復;紅豆杉;區域生態;生態保護責任編輯:陳秋杰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