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響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發生后,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迅速從蘇州、南通、揚州、泰州等地抽調120名環境監測人員趕赴現場。增援隊伍抵達響水后,立即深入現場開展環境監測工作,為事故應對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爆炸現場。記者鄧佳攝
3月21日15時30分,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接報:“14時48分,位于鹽城市響水縣陳家港化工園區的江蘇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發生安全生產爆炸事故。”接報后,江蘇環境應急及監測人員以最快的速度向響水方向集結,并進入事故現場開展工作。
各級環境應急監測人員第一時間響應
“接到命令時,我們已通過網絡監控得知事故的發生,在趕赴事故現場的過程中,了解調度相關情況,并展開情況研判。”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應急中心副調研員唐征告訴記者。
21日15時30分,攜帶便攜式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和便攜式傅里葉紅外分析儀等大氣監測儀器的響水環境應急監測人員驅車抵達現場,迅速布點監測。與此同時,鹽城市環保局在第一時間調動應急監測隊伍,緊急從鹽城市區奔赴現場。21日16時,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的應急監測人員攜帶裝備出發,并調度省駐鹽城監測中心、駐連云港監測中心立即到現場開展應急監測。
爆炸之后的次生環境污染是人民群眾最為關注的,大氣環境應急監測情況如何?從目前監測情況看,空氣中污染物濃度呈顯著降低趨勢。
“這個地方是化工園區的下風區,爆炸的時候這里味道很大,現在空氣如何?河里的水有沒有問題?你們這個儀器準不準?”記者在二分河空氣監測點現場采訪時發現,附近的村民圍著現場的環境應急監測車輛不肯離開,并時不時上前焦急地詢問。
不僅事發地附近群眾關心環境質量狀況,社會各界也都高度關注,期待官方的數據盡快公布。能否用準確的監測數據為環境應急決策提供強大支持,用準確、及時的監測信息回應社會關切,考驗著這支生態環保鐵軍的戰斗力。
事故發生后,各級環境應急監測人員第一時間響應:21日16時57分,響水縣環境監測站在爆炸區域下風向200米進行采樣監測;18時江蘇省鹽城環境監測中心于爆炸區域下風向1000米處進行采樣監測;18時40分,江蘇省鹽城環境監測中心于爆點下風向3500米進行采樣監測。21時15分,江蘇省生態環境廳通過官方微信正式對外發布空氣監測結果。
“來的路上,我們與已先期開展監測工作的鹽城響水環境應急監測人員進行了溝通,了解相關情況,并根據掌握的信息規劃分配了監測力量部署和點位設置。”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監測部部長徐亮說。
此后,按照兩小時一次的頻次,應急監測人員持續對事件發生地上風向、下風向環境空氣和閘外灌河地表水、閘內園區河流地表水開展應急監測。同時,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緊急調動揚州、蘇州、南通、泰州、淮安、連云港等應急監測力量趕赴鹽城響水支援。22日凌晨3時左右,馳援環境應急監測隊伍全部到達。
22日9時,“3·21”響水天嘉宜公司爆炸事故首場新聞發布會舉行,介紹了事故環境應急監測的最新情況。
“我們自備干糧和躺椅,吃住都在車上”
23日上午,在福港酒店一樓大堂的消防控制室內,記者見到了雙眼布滿血絲的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分析部副部長王薈,她是22日凌晨從南京趕來的監測人員之一。她回憶說:“22日9時我們在此臨時搭建了水質分析實驗室,從實驗室建成到現在,我們已經連續工作了24個小時,行李還沒來得及拿回賓館。”
此時,在僅有十幾平方米臨時搭建的實驗室中,6名環境監測人員正在進行水質分析,一個角落里散亂地擺放著幾個行李箱包。王薈團隊是事故發生后,奮戰在環境應急監測一線工作人員的一個縮影。還有更多的王薈們堅守在各自崗位,展示著生態環保鐵軍的風采。
“為了方便工作,我們一行四人自備干糧和躺椅,吃住都在車上。”距事故地下風向3.6公里的海岸村空氣監測點,南京環境監測中心現場監測室主任張迪生和他的同事,正在攜帶便攜式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進行監測,張迪生說,為了給事故應急提供決策支撐,他們將繼續堅守崗位,做好長期奮戰的準備。
“我們是凌晨從另一個點位調整過來的,這是離事故地最近的區域。”距離事故地下風向1公里的化工園區管委會院內,是臨時調整的一個空氣監測點,現場負責的宿遷環境監測中心現場監測室主任宋瑞利說,他們一直奮戰在核心區附近。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