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一分垃圾,攢積分,換日用品……”在南湖區,生活垃圾分類已成為農村新風尚。隨著農村百姓這一新習慣的形成,南湖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也成為全省“優等生”。近期,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通報的2018年度全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優勝縣(市、區)名單上,全省46個縣(市、區)獲得優勝,南湖區赫然在列。
那么,在全省這么多的縣(市、區),南湖區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緣何勝出?其秘訣又是什么?
作為浙江省2018年度民生實事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南湖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如何實現開局即領跑?緣于2018年南湖區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作為辦好民生小事、實事的重點項目來抓,打造了專用于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垃非”考核系統,貫通垃圾“分、收、集、運、處”各個環節的全鏈條,基本實現了4個鎮(34個行政村、10個居民社區)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全覆蓋,初步探索出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南湖模式”。
去年是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啟動之年,更是全覆蓋建設之年。農村生活垃圾不僅要源頭化分類、社會化服務,更要制度化運作、長效化管理、智能化考核,讓廣大農村百姓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形成自覺行為,真正實現源頭減量、回收利用,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對此,南湖區在全市創新打造了“垃非”考核系統,建立起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精準模式。
集農戶垃圾源頭分類檢查和自查、垃圾房管理、積分獎勵兌換、大數據分析于一體的“垃非”APP,激勵了更多農戶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工作。農戶通過垃圾分類的參與和檢查,可獲得分類積分,并到指定商戶進行商品兌換,同時每家農戶“垃非”APP的積分排名也成為政府對農戶生活垃圾分類月度、半年度、年度獎勵的依據。
通過“垃非”APP,南湖區有效破解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痛點難點,農村百姓變“被動宣教”為“主動參與”;農民、第三方、主管部門三方實現互相監督;考核變“定性評價”為“定量賦分”,基本形成了農戶、收運單位、主管部門、銀行的互相監督考核鏈。截至去年底,全區“垃非”考核系統已實名注冊用戶49318戶,其中28000多戶獲得了分類積分,累計下發6000余萬積分。全區農村積分兌換商店目前已有49家。
與此同時,全區發放的33989只40升入戶分類垃圾連體桶,建設的280座投放亭,配置的9813只240升和360升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桶,新建的日處理量達30噸的南湖區農村生活垃圾(易腐)處理站等,形成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基層設施網絡。
156名督查員每周上門指導分類,并檢查分類準確率,8家第三方收運單位,162名收集員、151輛收集車每天收運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南湖區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逐步完善。去年,全區農村生活垃圾累計收集易腐垃圾達280噸。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