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煙花三月時,漫步禾城街頭,一個個口袋公園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些口袋公園,占地面積雖小,但一草一木精心布局,廊橋座椅一應俱全,很受市民歡迎。據了解,目前市區已建成口袋公園23個,未來三年全市將建成功能各異的口袋公園100個以上,實現中心城市“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什么是“口袋公園”?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城市零散綠地,通過增加路燈、座椅等各類設施,形成各具功能的小型開放空間。由于選址靈活、面積小,口袋公園能見縫插針地分布在高樓云集的城市中,特別是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區,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環境、提升人居品質。自從1967年世界上第一個口袋公園——佩雷公園面世,口袋公園已經風靡全球半個多世紀。
這兩年,在我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許多城市改變過去貪大求全的發展思路,小巧實用的口袋公園也方興未艾。以嘉興為例,許多邊角地、廢棄地、閑置地都改建成了小而美的口袋公園。相對于遠離居民區、只在固定時段開放的城市公園,無處不在的口袋公園有效縮短了公共服務的半徑,提高了市民游覽的通達性和便捷性。尤其是當前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日益迫切,推窗可見的口袋公園及時回應了人民群眾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的期待,把生態“獲得感”送到了市民“家門口”。
可以說,口袋公園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品質工程、生態工程、民心工程,但也引出了一個管理課題:如何維護這些點多量小、完全開放、鑲嵌于高樓之間的口袋公園?如何讓市民像愛護自家的花草財物一樣,愛惜口袋公園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這的確是個難題,像大公園那樣封閉運行行不通,也違背了口袋公園的建設初衷;配備專人值守,人力成本又太高。
由此看來,口袋公園提升的是城市品質,考驗的卻是市民素質。把人見人愛的口袋公園建設好維護好,需要政府加強規劃管理與宣傳教育,更離不開廣大市民的文明意識與自覺行動。對于隨手破壞景觀、順手帶走植被的行為,每個人都應當大膽制止;對自身行為缺乏約束的個體,更應當充分發揮集體監督的作用。
城市品質共建共享,品質城市共治共管。像口袋公園這樣的公共設施、生態環境固然是衡量城市品質的“硬指標”,我們每一個人的市民素質、文明意識又何嘗不是彰顯城市品質的“軟實力”?只有形成人人爭當管理者、人人爭做“啄木鳥”的管理格局,口袋公園才能成為城市品質的試金石、城市文明的顯影液。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