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細花,江西上高人,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全國人大代表,援藏干部。現任廣東省惠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西藏自治區林芝市魯朗景區管委會黨組副書記、主任。
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發布實施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中確定北京、天津、上海等46個城市作為重點,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雖然不少城市已有垃圾分類地方法規、政府規章或工作方案,但目前我國法律體系中并沒有針對生活垃圾分類的針對性措施,導致一些地方垃圾分類工作進展緩慢。隨著《“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印發,垃圾分類收集處置問題受到更多關注。
應采取哪些措施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針對這一問題,記者采訪了帶來相關建議的全國人大代表黃細花。
魯朗小鎮旺季的時候,每天能產生3萬噸的垃圾,這些垃圾全部要轉運到其他地方去處理,為此,垃圾車要翻過一座雪山,如果能做好垃圾分類,至少可以減少一半的垃圾。
中國環境報:您今年提出的關于推動生活垃圾收集分類處理的建議,前期經過了哪些調研?據您了解,我國目前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現狀如何?存在哪些難點和問題?
黃細花:以我現在工作的西藏自治區魯朗小鎮為例,旺季的時候游客會很多,每天能產生3萬噸的垃圾,這些垃圾全部要轉運到其他地方去處理,為此,垃圾車要翻過一座雪山,如果能做好垃圾分類,至少可以減少一半的垃圾。比如,我們現在也在嘗試將食品店中的廚余垃圾盡量分離出來,給農民讓他們拉回去當肥料,進行二次利用。其他類型的垃圾我們也在不斷嘗試分類回收,但因為沒有強制性的法律,所以沒有形成體系。
此外,我還去過一些地方,也查過一些資料,雖然并不是特別系統的調研,但也想談一些自己的感受。我感覺現在生活垃圾已經成為“老大難”問題,城鄉產生的生活垃圾量巨大,許多地方都是在生活垃圾送到處理場之后一次性人工分揀,缺少前期的分類回收和運輸措施,不僅造成了生態環境污染,也損害了焚燒爐等設備的使用壽命,造成經濟損失和生態破壞。
對于生活垃圾分類,我們國家是很重視的,目前也有一些城市正在試點,比如北京、上海、海口等,但是我感覺工作進展不夠理想。雖然許多地方政府出臺了管理條例或相關規章,但由于缺乏國家法律保障,地方法規難成體系,執行效率偏低,加之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以致有些條例規章流于表面,延續性不強。
我國生活垃圾分類探索了很多年,但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公眾參與分類的意識比較薄弱,一些居民區垃圾分類設施形同虛設,基本上還是“混合傾倒、混合清運、混合堆放、混合處理”的狀況。另外就是一些地方雖然推行了生活垃圾分類,但沒有形成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產業,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能力、配套處理設施不能與不斷增多的生活垃圾產生量匹配,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中國環境報:對于這些問題,您認為應該采取哪些手段去解決?
黃細花:我認為歸根結底還是要從國家層面進行專門的立法,對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等多個環節作出規定。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相關部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各部門之間要加強協作,公眾也要一起行動起來。這是一項非常難的工作,正因為這么難,才需要有相關的法律,需要推行這項工作的強制力。如果現階段不能專門立法,也可以結合《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增設生活垃圾分類制度,要求地方政府做好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建設。
除了行之有效的法律作保障,還需要住建部門加強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技術指導,從垃圾收集的源頭進行控制,以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目標,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全程分類體系,積極推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循環利用。
建議發改部門出臺扶持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鏈條化產業政策,因為分類回收后的生活垃圾處理和再利用需要下游產業支撐,比如焚燒生活垃圾可以用于發電,而廢鐵、紙張、玻璃、舊電池等可用于回收再利用,真正使生活垃圾變廢為寶。
建議生態環境部門加大對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力度,增強公眾的環境意識。可以從小學起就開始學習垃圾怎么分類、如何循環利用、如何變廢為寶等,支持社區經常舉辦垃圾分類回收的知識普及活動等,讓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扎根在民眾心中。比如我剛到西藏的時候,那些瓶瓶罐罐根本沒有人回收,現在就好很多了,環衛工人在清理垃圾的時候會把瓶瓶罐罐分揀出來,有時候拿去賣錢,還有的做成小工藝品小擺件,這就是觀念上的轉變,他們知道了這些垃圾的價值。
中國環境報:您對哪個城市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印象深刻?有什么樣的經驗?是否可以借鑒推廣?
黃細花:以前去我國臺灣旅游的時候,我也特別關注過他們垃圾分類的狀況,后來也查過一些資料。我國臺灣地區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實行“垃圾不落地”的政策,小區內不設垃圾桶、垃圾箱、密閉式清潔站等生活垃圾暫存和中轉設施,居民必須在家里對垃圾進行粗分類,然后投放到每天固定時段前來的垃圾車上,不分類則會被拒收或被處罰。如今,臺灣的街邊幾乎沒有垃圾桶,但街道卻非常干凈。
國外也有很多成熟的經驗,比如加拿大,對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揀和處理的法律相當嚴苛,他們每個家庭均設置4種生活垃圾分類桶,用灰色、綠色、黃色和黑色加以區分,法律規定每個家庭必須在家里將生活垃圾、廢舊報紙、金屬等分好類。如果垃圾收集人員發現住戶沒有按照規定進行分類,一般會進行警告或追究法律責任,由于法制健全,違規違法成本大,幾乎所有居民都能自覺遵守。這些經驗雖然不能完全照搬過來,但我認為也是可以從中學到一些做法的。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