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媒體開放日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莫照蘭在審議發言時表示,目前我國漁業發展仍然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應打造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等作用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同時支持山東建立中國南極磷蝦漁業開發中心。
? 重視海洋牧場生態修復功能
近年來,我國海洋牧場發展迅猛。2018年10月召開的全國海洋牧場建設工作現場會指出,目前全國已建成海洋牧場233個,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64個,力爭到2025年建設好178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到2035年基本實現海洋漁業現代化。我國將重點在近海“一帶”和黃渤海區、東海區、南海區“多區”推進海洋牧場建設。
莫照蘭從事海洋科研工作已有20多年,在她看來,我國海洋牧場建設進展雖然顯著,但也出現了一些應引起重視的問題。
據她介紹,現代化海洋牧場是修復海洋生態環境、養護水生生物資源、拓展海洋漁業發展新空間的有效途徑。但目前,一些海洋牧場一哄而上,簡單將牧場建設等同于投放人工魚礁,過分強調牧場的經濟效益而忽視其在保護和修復近淺海生態環境、養護水生生物資源等方面的功能。
當前,我國海洋牧場的建設理論和技術大部分來自于對日韓等國家的經驗學習,缺乏自主創新和體系完備的技術標準。實踐中,在關鍵與共性技術上未形成全面、系統、成體系的科研成果。
? 打造多功能現代化海洋牧場
為推動我國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她提出“重視加強海洋牧場關鍵與共性技術研究”,建議建立國家海洋牧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導全國海洋牧場科研,組織科技力量,整合資源,對海洋牧場建設關鍵與共性技術難題開展聯合攻關,有效支撐我國海洋牧場科學發展。此外,充分發揮海洋裝備制造業發展優勢,建立集合監測、科研、管護、補給、旅游等功能的海洋牧場多功能服務平臺,打造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生物資源養護、漁業增殖、休閑漁業等作用的現代化海洋牧場。
針對海洋牧場“看不見、測不準、不可控”的海下生態環境,莫照蘭提出建立海洋牧場信息化綜合保障體系,建議綜合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手段,建立牧場水質監測、牧場環境災害預警、牧場產品生產全程質量安全追溯和管理體系等信息平臺,實現“可視、可測、可控、可預警”的海洋牧場觀測網,打造生態安全、智慧透明的現代化海洋牧場。
? 支持山東建南極磷蝦漁業開發中心
長期以來,深耕藍色海洋是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深遠海漁業升級轉型的步伐也正在加快。
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發展深遠海養殖裝備與技術,構建獲取優質蛋白質的“藍色糧倉”,是今后漁業養殖發展的重點。莫照蘭介紹,深遠海漁業資源豐富、營養豐富、綠色健康,比如南極磷蝦可捕資源生物量約0.6億噸~1億噸,約等于目前全球漁業捕撈產量,磷蝦油、蛋白肽、活性酶等可形成海洋生物新興產業。
莫照蘭在調研中發現,目前深遠海漁業資源的規模化開發工程和技術與日本、挪威等國家差距較大,存在漁船裝備技術基礎薄弱、產業關鍵裝備技術落后、資源研發程度不深、魚類資源探查研究不足等問題。
為此,莫照蘭向大會提交了一份建議:支持山東建立中國南極磷蝦漁業開發中心。通過建設該中心,推動高效捕撈與船載加工一體化專業南極磷蝦萬噸級船的建造與船隊建設;推動集功能食品、特醫食品和功能性養殖飼料等南極磷蝦高值綜合利用全鏈條一體化產業園建設;推動以南極磷蝦高值化開發利用為主、涵蓋極地海洋生物遺傳資源和產物資源開發的極地漁業研發中心建設;推動南極磷蝦漁業保障基地與集散中心建設等。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