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
祁連山
青海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對生態環境工作要求
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
2018年,是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事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我們確立了“一優兩高”發展戰略,召開了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打響了污染防治攻堅戰八場標志性戰役,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扎實推進,新的生態環保機構組建運行,環保戰線的同志以實干和擔當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取得了可圈可點的工作佳績。謹向同志們表示親切問候和衷心感謝。
新的一年要有新氣象,新的機構要有新作為。2019年,全省生態環保工作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記總書記“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囑托,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決扛起新時代生態環保的政治責任,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守正出新,再譜新篇,為奮力推進“一優兩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作出新貢獻。
青海省省長劉寧
過去一年,全省生態環境部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和生態環境部決策部署,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有力,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局良好,生態保護建設成效明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謹向同志們致以由衷感謝和誠摯問候。
新的一年,希望全省生態環境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立足“三個最大”省情認識,聚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八場標志性戰役,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境短板,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持續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以優異成績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獻禮。
青海省生態環境廳印發
《青海省生態環境系統服務“一優兩高”戰略的若干措施》
近日,青海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青海省生態環境系統服務“一優兩高”戰略的若干措施》,要求全省各級生態環境保護部門要堅持“在監管中服務、在服務中監管”的工作理念,結合本地區實際,創新做法,細化舉措,狠抓措施落地見效。
《青海省生態環境系統服務“一優兩高”戰略的若干措施》從八個方面提出要求,加強區域環境管控,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提升污染防治能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精簡審批環節,切實提高環評效能;多渠道爭取資金支持,加快生態環境項目;實施優化環境資源配置,促進綠色生產和消費;嚴格環境監管執法,營造環境守法氛圍;強化科技支撐基礎,增強技術服務能力;改進公共服務方式,提升發展保障能力。
2018年
青海省生態環境保護成效
大氣污染綜合整治持續推進
《青海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通過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頒布實施,省政府印發《青海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督促西寧、海東等市完善城市揚塵網格化監管體系,提升建筑施工、裸露地控塵及城市道路揚塵管控水平;淘汰老舊車2616輛,完成全省619座加油站油氣回收設施檢測;淘汰燃煤小鍋爐789蒸噸;污染物排放不能穩定達標或接近標準限值的27個工業企業大氣污染治理項目已完成25個;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顯著提升,主要城市西寧、海東等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3.4%、超年度目標5.4個百分點;除玉樹州外,7個考核基準年PM2.5未達標市州平均濃度為31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32%。
水環境治理力度持續加大
印發《青海省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2016~2020年)》;利用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獎勵資金3億元,重點支持玉樹、果洛、海西州長江源區水生態保護和水源涵養功能提升等項目實施;11個省級以上工業聚集區已完成廢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推動禁養區326家養殖企業關停拆轉301家;完成西寧市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和全省地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實施海西州蒸氨廢液治理、城鎮污水處理廠原位提標改造試點工程,湟源縣污水處理廠試點項目完成,出水水質達到準Ⅳ類標準。
國家考核全省水環境質量年度目標全面完成。全省地表水國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到94.7%,劣Ⅴ類水質比例為0;湟水出省斷面Ⅳ類水質達標率為100%;全省縣級以上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
土壤環境安全防控持續強化
印發《青海省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實施方案》;對6099件土壤樣品和3179件農產品樣品采集制備、分析測試等工作全部完成;全面完成了414家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環境信息采集。
印發《青海省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2018~2025年)》和《青海省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實施方案》;完成西寧市七一路延長段鉻污染場地修復治理項目;建立了全口徑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清單,組織開展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對排查出的11家企業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強化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利用處置規模由2017年58.7萬噸增加到約200.5萬噸;開展固體廢物排查整治專項行動,清理一般固廢331噸、歷史遺留工業廢渣89萬立方米,查處11起固體廢物違法行為;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清查、入戶調查數據采集工作全面完成,已轉入數據審核階段。
農牧區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全省已累計投入近20億元,整治村莊和游牧民定居點3515個,占村莊總數的78%,實現6州全覆蓋。
落實專項資金2.55億元,實施500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配備垃圾收集箱(斗)9200多個、垃圾轉運車610余輛,建設垃圾中轉站12座、公共衛生廁所560座,鋪設污水管網109公里;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廁所革命”等部署,與扶貧脫貧和高原美麗鄉村建設等緊密銜接;將生活垃圾高溫熱解處理試點范圍擴大到環青海湖地區和黃河干流沿岸8個城鎮;制定印發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指標,完成已申報的299個省級生態村和32個生態鄉鎮的抽查檢查及現場核查,新創建省級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環境教育基地30個(所)。
突出環境問題整改持續加力
充分發揮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綜合協調組辦公室作用,督促推動問題整改和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深入開展“綠盾2018”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全面完成生態環境部下達青海省4457個遙感監測點位實地核查工作,梳理問題193個、完成整改158個;全省全年共出動執法人員2.61萬人(次),檢查各類企業及項目9060家(次),發現環境違法企業383家,對261家企業進行了行政處罰;全省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傳輸有效率平均為98%,對發現的重點監控企業超標、設施運行不正常等及時督查督辦;全省共受理環境信訪件4606件,辦結率100%。
核與輻射環境監管持續加強
完成了國家《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規劃及2025年遠景目標》青海省中期評估工作;組織完成全省伴生放射性礦普查工作,普查質量控制通過國家驗收;對全省84家重點核技術利用單位進行全覆蓋檢查,對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的6家單位下達限期整改通知書;投資180萬元加強省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安全防護能力建設;對39個國控點和146個省控點現場監測及采樣分析完成,全省輻射自動站實時監測數據獲取率達到92%以上,樣品采集率100%;安全收貯廢舊放射源25枚、放射性廢物215公斤。
生態環保領域改革持續深化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通過國家技術審核,祁連山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試點工作啟動;印發《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青海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青海省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監測數據質量實施方案》;完成淀粉、屠宰等7個行業97家企業排污許可證申請核發工作;常態化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交易,成交額1453萬元;環境監測社會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全省培育發展社會環境監測機構23家;會同省水利、農業、林草、氣象等部門共同開展重大生態工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新增“青海生態之窗”監測點位35個;完成18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監測事權上收移交、20個省控水質自動監測站省級事權上收運維,38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全部實現采測分離;推進41個縣域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國家對青海省2017年考核結果認為湟水出省斷面水質改善明顯,財政部會同生態環境部對青海省《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和水專項績效評價考核為優秀。
生態環境宣傳教育持續有效
貫徹全國生態環境宣傳工作會議精神,召開全省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會議;印發《青海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宣傳工作方案(2018~2020年)》;加強環境新聞宣傳,召開新聞發布會6次,組織各類媒體播發新聞稿件300余件;在“青海環保”新媒體矩陣基礎上,開通了市州級生態環境部門官方微信微博,累計推送信息6003條、公眾閱讀354.82萬次;深入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科普“五進”活動,持續開展大學生志愿者“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動;利用“青海生態之窗”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91次,組織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50次。
服務高質量發展水平持續提升
爭取中央專項資金8.66億元,落實省級專項資金5.26億元,支持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和農牧區環境綜合整治等項目實施,完成年度固定資產投資5.73億元;經初步核算,全省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較2015年分別削減5.85%、12.37%、12.31%和8.62%;強化“放管服”提升環評服務效能,全省共辦理建設項目環評5132項,涉及項目投資2432億元;開展第二屆全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評審工作,啟動《湟水流域水氣土一體化環境管理體系及污染控制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制定發布《公路鐵路建設項目環境監理規范》《輸變電工程環境監理規范》等3個地方標準,《石棉尾礦污染控制技術規范》填補了國內大宗石棉尾礦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空白,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重點實驗室獲批省級重點實驗室。
2019年
青海省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
標本兼治,分類施策,堅定不移打好藍天保衛戰
認真落實國家《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和青海省實施方案,推進大氣污染防治精細化管理、精準化治理。一是緊盯建筑和道路施工揚塵整治,全面落實“6個百分百”控塵措施,提升控塵水平。二是嚴格落實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管理、淘汰燃煤鍋爐、強化煤質管控等措施,加快“煤改電”“煤改氣”進程,減輕污染壓力。三是加強柴油貨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超標排放整治,積極推廣新能源車,加快推進國三及以下運營柴油貨車淘汰,嚴厲打擊黑加油站,利用信息化技術掌握污染排放情況,強化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四是對市州政府所在地及格爾木等重點地區的有色金屬冶煉、化工、火電等行業,以及燃煤鍋爐新建項目執行特別排放限值,確保主要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以上。
咬定目標,防治并舉,堅持不懈改善水環境質量
堅決打好碧水保衛戰,圍繞“水十條”和青海省工作方案確定的目標任務,繼續以湟水流域和黃河上游地區為重點,著力解決影響水環境質量的關鍵斷面和重點支流水質的水環境問題。加強與水利、住建、農業農村等部門的配合,以全面落實“河湖長制”為抓手,強化水環境監督管理;全力做好海西、玉樹、果洛州開展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試點,推進區域內及下游省份生態補償協議簽訂工作,建立上下游共治、左右岸同治的水環境保護新格局;在全省逐步推廣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技術改造,使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Ⅳ類水平;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探索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的新途徑;積極發揮協調小組辦公室職能作用,加強對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實施的督導,爭取將列入國家考核斷面地表水水質優良率達到90%以上,湟水出省斷面水質保持Ⅳ類并向好。
嚴格管控,協同推進,狠抓總量減排和土壤污染防治
以環境質量和總量雙管控為目標,大力推進污染源頭控制,結合大氣、水污染防治,深入推進治污減排工程建設,抓好重點行業綜合治理和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確保實現污染減排目標。認真貫徹實施《土壤污染防治法》,圍繞“土十條”要求,打好凈土保衛戰,將土壤環境質量納入城市規劃和用地管理實行嚴格管控,推動實施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組織實施全省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開展固體廢物排查整治專項行動。按國家要求完成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審核匯總工作。
鞏固成效,美化鄉村,深入推進農牧區環境綜合整治
按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和農村環境整治全覆蓋試點總體要求,在整治擴面和提檔升級方面強化工作,全省整治村莊和游牧民定居點將達到4015個、覆蓋率90%;進一步做好垃圾高溫熱解處理試點示范工作,總結經驗并完善技術方案,為全省推廣奠定基礎;持續開展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組織做好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實地核查;大力推進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鄉鎮、村創建。
動真碰硬,鐵腕執法,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及環境執法監管
認真履行環保督察綜合協調職責,督促各地持續抓好問題整改,做好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總驗收迎檢和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準備工作;堅持督政查企并重,運用中央環保督察排查、交辦、核查、約談、專項督察“五步法”,強化省級環境保護督察,進一步壓實地方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生態環保責任;組織全省環境執法精銳力量,組成專項督查組,集中時間、力量、人員,圍繞打好污染治攻堅戰標志性戰役,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及地下水環境保護、湟水河枯水期水污染防治、尾礦庫風險排查整治、“綠盾”“清廢”等專項行動;深入實施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計劃,在重污染行業推進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加大對工業園區、工業聚集區內企業的執法檢查頻次,強化“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制定符合地方實際的整治標準,實施分類處置;加強日常環境監管,綜合運用按日計罰、查封扣押、停產限產、行政拘留等手段,嚴懲重罰環境違法行為。
未雨綢繆,嚴守底線,切實強化輻射環境安全管理
深入貫徹核安全法,強化風險意識,嚴格依法監管,守好安全底線,全力筑牢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屏障。持續推進落實《青海省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規劃實施方案》確定的各項任務舉措,加快推進國控輻射環境自動站建設;加強核與輻射環境執法監管,進一步完善監督檢查機制,著力提升監管效能,確保輻射事故零發生;繼續強化輻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確保監測網絡穩定運行,實時掌握全省輻射環境質量現狀和動態變化;強化輻射安全環境風險防控,規范加強放射性物品運輸管理,健全輻射事故應急組織體系,開展輻射事故應急演習演練,確保重點涉核部位安全運行;加強核安全文化宣傳貫徹,增強持證單位和監管人員業務能力和安全意識,進一步提升核與輻射安全管理水平。
聚焦重點,突破難點,持續深化生態環保領域改革
劃定圍繞“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簡政放權,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按照國務院批準青海省的生態保護紅線方案,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相關配套制度,健全環保信用評價和信息強制性披露制度;完成農副食品加工、畜禽養殖等22個行業排污許可證的核發;做好長江源區生態狀況調查評估和相關試點工作;建立“三線一單”宏觀環境管理機制,按照國土空間環境屬性特點,實施差別化分區環境管控;推動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建設,扎實開展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監督檢查三年行動計劃;統籌推進生態環保綜合執法改革、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和基層專業技術隊伍建設,建立獨立專司督政的生態環境監察體系和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督促各地各部門執行好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規定,嚴格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強化生態文明目標評價考核,推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
創新方式,豐富載體,全方位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
按照《青海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宣傳工作方案(2018~2020年)》要求,不斷強化“三個最大”意識,緊緊圍繞更加美麗新青海建設,講好生態環境保護的青海故事;牢牢把握環境新聞宣傳話語權和主導權,廣泛宣傳全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全面宣傳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八場標志性戰役和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及成效;全方位抓好社會公眾環境宣傳教育,動員全社會力量構建廣泛的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工作統一戰線,扎實開展“綠色細胞工程”創建,積極開展環保科普法律“六進”、青年環境友好使者、最美基層環保人評選等活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努力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