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激增的環境領域公益訴訟對環境司法能力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專項調查生產的大量環境資源領域數據信息,沒有及時轉化為司法領域的技術支撐。”全國人大代表、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印萍研究員5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議科研司法互動,建立環保公益訴訟技術支持平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情況通報,2018年我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激增,1至11月,各級法院共審結一審環境資源案件53萬件。
“從目前環境領域的司法實踐看,面臨著環境保護領域法律法規和配套司法鑒定評估標準不健全;司法隊伍專業人員嚴重不足;環境司法鑒定評估能力不足,專業鑒定機構少,鑒定費用高、周期長;環境損害評估基礎性信息資料缺乏,司法判決后評估和跟蹤難,生態修復效果難以評估等問題。”印萍告訴記者,調查工作中發現的環境問題,多以專業報告形式向上級部門提供,成果產出周期長,未能及時轉換成司法訴訟線索,導致環境問題不能被及時發現和遏制。高校、研究單位的很多實驗監測平臺和鑒定評估平臺也沒能發揮為司法工作服務的效能。
她建議建立暢通的渠道,一方面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所屬的調查機構及時向司法機關移送環境污染問題、環境違法事實線索;另一方面司法機關及時向相關部門移送案件線索,指導相關部門開展環境調查、評估和鑒定,特別是長期跟蹤重大環境資源案件,開展環境生態修復的后評估,為司法追訴和類案審判提供科學依據。此外,各級檢察院和法院應加強與環境資源公益性研究機構的合作協作,并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專家庫,緩解司法隊伍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