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一紡織企業——納尼亞(香港)集團有限公司,日前正式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創業板成功掛牌上市,實現2019年我市企業上市工作開門紅。我市上市公司總數達到33家,資本市場“湖州板塊”進一步壯大。
這些年,我市大力推動企業股改上市,實施了以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為核心的“五年倍增行動”,助推企業加快股改上市進程。據統計, 2018年,全市新增股份制公司140家,比上年增加72家,完成年度任務目標的140%; 2家企業成功在上交所上市,新增境內上市公司數居全省第3位。
金融活則經濟活。去年,我市緊緊圍繞“兩高”建設和趕超發展的戰略部署,不斷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做強保障、培育上市、深化改革、防范風險,綠色金融工作凸顯了四大成效:體現了“湖州速度”、打響了“湖州品牌”、打造了“湖州板塊”、形成了“湖州優勢”。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造血”和“增氧”功能進一步加強。“綠貸通”是市金融辦創新構建的融資服務平臺。該平臺通過強化考核引導、深化銀企合作、創新融資方式等綜合施策,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據介紹,“綠貸通”平臺累計幫助6690家企業完成授信543.01億元。同時,去年全市新增社會融資達到1306.2億元,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30.6%;銀行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同比增長13.5%和18.4%,均居全省第2位,體現了“湖州速度”。
作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近年來,我市圍繞打造“湖州樣本、湖州模式”的目標要求,在綠色金融的體制機制、制度標準、激勵政策、產品服務等方面打出了一系列創新組合拳,首創綠色金融統計制度、“綠貸通”融資服務平臺、綠色銀行監管評價等25項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綠色信貸余額占全部貸款比重達到21.4%,銀行綠色專營機構達到16家,重點行業環境污染責任險覆蓋面達到100%。
建立了金融業態市場準入聯審、現場聯合檢查、樓宇巡視、風險監測信息通報等制度和機制;及時制定了促進上市公司穩健發展的政策意見;組建了10億元上市公司穩健發展基金……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市逐步形成了金融生態環境的“湖州優勢”: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保持低位“雙降”態勢,截至2018年末,不良貸款率0.72%,信貸資產質量居全省第2位。
市金融辦相關負責人說:“金融和實體是互為魚水的關系。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加大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資金保障力度、優化實體企業和科創企業融資對接服務、落實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金融支持舉措等方式,進一步提升服務民營經濟質效。”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