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打開APP,掃一掃垃圾桶上的專屬二維碼,就會出現對應的農戶信息。然后,依據‘分類合理’‘主動投放’‘桶身清潔’3個方面,可對農戶垃圾分類工作給予‘好、中、差’評價。”2月21日下午,在衢江區周家鄉上崗頭村,一清環境管理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清環境”)垃圾分類培訓專員徐雅婷,正向該區域環衛班長方梅洪演示垃圾分類智能化考核手機端操作。
“開展一戶一碼、每日一評,目的是從源頭上提高農戶垃圾分類正確率。”徐雅婷所在的“一清環境”是衢江區農村垃圾分類第三方運維機構,該公司自主研發的垃圾分類智能化考核系統可將掃碼后的數據同步錄入管理平臺完成“見桶評分”,反饋給農戶相應積分。“積分高的農戶可到兌換超市兌換生活用品;積分低的農戶,我們會再次進行培訓。”徐雅婷介紹。
“以前都是把這些信息記在小本上,如今一部手機就可以搞定了,挺方便的。現在搞垃圾分類越來越高科技,我們得不斷學習。”方梅洪笑著拿出一個撲克牌大小的卡片,告訴記者,他們也得打卡上班。
“這是具有GPS定位和電話傳呼功能的智能工牌,保潔員每日持卡作業,后臺工作人員一旦發現路面有暴露垃圾,可以根據定位呼叫就近的保潔員前去處理。”徐雅婷介紹。
隨后,記者來到“一清環境”數據信息監管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垃圾的收集量和設備運行狀態等數據。此外,保潔員自動考勤打卡、一鍵語音求助、怠工離崗狀態預警等作業狀態一目了然。
“運用互聯網、GPS軌跡追蹤、路段GIS等技術,對垃圾分類收運情況、保潔人員作業情況、作業車輛作業動向、環衛設施運行情況等實時數據收集與分析,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分類運輸定車、分類處理定位,對分類設備與人員動態實現24小時監管。”據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去年,衢江區以農戶管理、保潔員管理、GPS車輛管理、積分超市管理、資源化利用站管理為主要模塊,研發農村生活垃圾智能監管考核系統,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助力“垃圾革命”。目前,衢江區的第三方運維模式已覆蓋14個鄉鎮210多個行政村,配備清掃員、清運員、二次分揀員、終端運維人員共1600多人,投入GPS定位四分類收集車400輛。去年9月到12月共生產生活垃圾4.42噸,其中清運生活垃圾2.3萬噸,較去年同期減少0.3萬噸,首次實現清運量負增長,回收利用垃圾1.69萬噸,占比38.24%,其中資源化利用1.48萬噸,占比87.57%,無害化處理4.42萬噸,無害化處理率100%。
“自智能化考核系統投入使用以來,衢江區農村生活垃圾減量率、回收利用率、資源利用率、無害化處理率等多項指標得到了顯著提高。今年,計劃在全面推廣農村生活垃圾智能考核系統,這也是我市首次運用數據化智能模式開展垃圾分類工作。” 衢江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相告。
讓我們大膽擁抱新科技
垃圾分類處理涉及千家萬戶,既是關鍵“民生小事”,也是社會發展大事。近年來,隨著《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逐步落實,我國垃圾分類事業步入快車道。在這個過程中,科技為解決傳統垃圾分類難題提供了新思路。
衢江區應用智能化考核系統,互聯網+大數據讓垃圾分類更高效,更智慧,更自覺。比如,在運輸處理方面,企業可以通過實時監控的大數據系統,排出清理垃圾的優先順序。及時將垃圾運輸到集中分揀中心,統一分揀、壓縮、打包,再送往資源再生企業。而在轉變公眾觀念上,智能化考核系統的最大好處是把垃圾分類的“有感”程度提升了,通過賬戶積分累計提現等舉措,讓公眾更加清楚地感受到垃圾分類回收對自己的直接好處,進而提升了責任感和主動性。由此可見,在推動垃圾分類回收事業中,大膽擁抱新科技、提升智能化水平,正當其時,亦大有可為。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