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垃圾焚燒、危險廢物處置市場白熱之后,固廢產業其他細分子行業今明兩年也有望迎來爆發。
近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聯合發文《關于推進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集聚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探索建設一批具有示范和引領作用的綜合利用產業基地,推進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向高附加值、多途徑消納、產業集聚方向發展。目標到2020年,建設50個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50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基地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
提高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廣先進技術裝備
自2017年底固廢進口禁令實施,2018年生態環境部開展清廢行動,到近日國務院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政策暖風無不指向固廢行業。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煤炭、電力、冶金、化工等行業迅猛發展,產業水平不斷提高、規模不斷擴大、能力不斷增強。隨之而來的環境和資源壓力也在不斷加大,其中,大宗固體廢棄物排放已影響和制約著產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因此,不斷提高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對緩解資源瓶頸壓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通知》,尾礦(共伴生礦)、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赤泥)、化工渣(工業副產石膏)、工業廢棄料(建筑垃圾)、農林廢棄物及其他類大宗固體廢棄物被列入此次重點,通過選擇廢棄物產生量大且相對集中、具備資源綜合利用基礎、產業創新能力強、產品市場前景好、規模帶動效益明顯的地區,開發和推廣一批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先進技術、裝備及高附加值產品。
此外,《通知》還特別提到了新的生產、流通和生活方式而產生且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影響較大的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例如:快遞包裝廢棄物、廢棄共享單車、廢舊電池(鋰電池、蓄電池等)、廢棄水處理膜組件、廢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組的廢葉片、大型裝備(設備)拆解廢棄物等。
作為支持,國家發改委將對入選的基地公共基礎設施及公共平臺建設等予以支持,并鼓勵符合條件的基地重點項目積極申報綠色制造、技術改造、工業轉型升級等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的事項。同時,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發行綠色債券等,用于項目建設。
廢鉛酸電池整合加速
探索生產企業集中收集和跨區域轉運制度試點
作為大宗固廢品類之一,廢鉛酸蓄電池的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已相對成熟。不過,當前,由于回收渠道較為混亂,非法或非正規企業眾多,違法經營現象嚴重,成為制約行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 不過,隨著2019年開年系列利好政策的發布,無疑將給這一行業帶來重大變革。
2月21日,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鉛蓄電池生產企業集中收集和跨區域轉運制度試點工作研討會,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邱啟文指出,做好廢鉛蓄電池污染防治工作是生態環境部打好2019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內容,各地要全面準確把握試點方案要求,積極探索解決廢鉛蓄電池環境污染問題的實招實策,確保有效防控廢鉛蓄電池收集處理過程的環境風險。
《“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中,其實已多次強調廢舊電池的處理問題。例如,以鉛酸蓄電池、動力電池、電器電子產品、汽車為重點,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到2020年,基本建成廢棄產品逆向回收體系(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生態環境部指導);開展廢鉛酸蓄電池等危險廢物收集經營許可證制度試點(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指導)。
緊接著,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9部委印發《廢鉛蓄電池污染防治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完善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監管體系,嚴厲打擊涉廢鉛蓄電池違法犯罪行為,建立規范的廢鉛蓄電池收集處理體系,有效遏制非法收集處理造成的環境污染。到2020年,鉛蓄電池生產企業的廢鉛蓄電池規范收集率要達到40%,到2025年達70%。
不少受訪業內人士相信,隨著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嚴格執法的持續,2019年電池回收市場勢必將面臨一輪嚴整,行業或將迎來顛覆性的洗牌,只有正規合法的企業得以幸存。
政策的日漸明朗,也對市場起到了極大提振作用,不少大型正規企業加緊在全國市場的布局。超威集團、駱駝集團等相繼在安徽、河北奠基開工新建項目。
超威集團在位于河北省新河縣的松赫環保科技產業園與河北松赫再生資源股份有限公司合資建設年處置30萬噸廢蓄電池及含鉛廢物綜合利用項目。這一項目將逆向物流回收的廢鉛蓄電池作為原料,生產加工成再生鉛和塑料顆粒產品后,再作為原料用于生產新電池,成功打造電池“生產——回收——再生”的綠色循環產業鏈。項目計劃2020年6月建成投產。項目建成后,年生產再生鉛、合金鉛20萬噸、塑料原料4.5萬噸,將成為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含鉛廢物處置企業。
圖為位于浙江長興的天能循環經濟產業園鉛蓄電池自動化生產車間。 尹月攝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