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巖村一景。(陳朝霞 張立 攝)
俯瞰蜜巖村。(陳朝霞 攝)
“繞村道路正在抓緊整修,村口的景觀改造有序推進。”新年伊始,海曙區章水鎮蜜巖村迎來“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村黨支部書記應國平開心地說,蜜巖村先后被評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省級衛生村、市級文明村和生態村等,今年正式啟動古村建設,整合文化、自然和民生資源,充分挖掘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朝著田園綜合體方向“精耕細作”。
千年古村人文薈萃
蜜巖村的布局按照道家的《內經圖》設計,距今有近千年歷史。據《蜜巖村志》記載:蜜巖村之陽有山一座,形如屏障,名曰蜜巖山。山上多巖石嶙峋,蜜蜂巢釀蜜于其上,故以“蜜巖”為村名。又有大小兩皎之水在此匯聚,稱為“皎口”,因地勢險要,老底子有“雙皎咽喉”之說。
進入群山環抱的蜜巖村,須經一座跨“皎”而臥的“蜜巖橋”。村內老屋密集,街巷縱橫,這些古老的建筑與蜜巖山、蜜巖潭、樟溪河等自然環境互為依存。行走在古宅,隨處可見嵌有“福”字的石窗、雕花磚窗,不少民房依然保留著原有的風貌,磚木結構的樓屋間間相連,戶戶相依,任憑風吹雨打。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蜜巖村現存的近30道老墻門。“奠蕨居”“見大賓”“望三益”“安貞吉”等墻門先后建于宋、明、清、民國等不同時期,其中“上道地”墻門即上宅大墻門,是蜜巖村最早的一道墻門,上有一副門聯,上聯為“蜜藏千年風水地”,下聯為“桃源石質富貴宅”,老墻門上殘存的題詞耐人尋味,蘊含了先祖對后人的拳拳愛心和殷殷期望。
蜜巖村90%的村民為應姓。據應氏族譜記載,蜜巖應氏居此歷時已近900年之久。明末黃宗羲寫《四明山志》時,曾到蜜巖山探石質藏書處;清代大儒全祖望在蜜巖隱居多年,寫就《蜜巖蜜》等著作。孫中山的第一任衛隊長應桂馨、“亨得利”鐘表店創始人之一應啟霖以及香港甬港聯誼會名譽會長應圣瑞等都是蜜巖村的驕傲。
守古添新未來可期
走進村莊,在新樓舊宅之間,一幢西洋建筑尤為顯眼,這就是興建于民國初期的“崇義學堂”舊址。
“甲午戰爭”后,國內有識之士認為,要強國必須學習科學知識,旅滬村人應文生與其子應桂馨回鄉創辦“崇義學堂”,免費招納村內外農家子弟。新中國成立后,該學堂曾改為蜜巖小學,后成為村委會辦公室。
“這所建筑將煥發生機。”章水鎮有關負責人說,幾年前,鎮里已經完成了對蜜巖小學舊址的保護性修繕,計劃將其“變身”成鄉賢館。章水鎮,特別是蜜巖村出了許多名人,他們的事跡是一筆文化財富、精神富礦。章水鎮將挖掘古代鄉賢、紅色鄉賢、當代鄉賢的故事,為老百姓留住鄉愁、記下歷史、傳承根脈,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滄海桑田,歲月變遷,蜜巖村的古建筑雖有滄桑之美卻沒有破敗的跡象,這背后是鎮村多年來“守古添新”的努力。保護規劃,下撥資金,“修舊如舊”,蜜巖村合理疏導古建筑保護與村民建新房之間的矛盾,新樓房與村中古色古香的老建筑交相輝映。去年以來,該村還重點開展村容環境整治、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64歲的應大伯感慨道:“家門口的道路天天有保潔員清掃,村里的環境也越來越好了。”
如今,蜜巖村將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圍繞“幸福古村·美麗田園”的定位,按照“以點帶面、連線成片”的模式,實施全域規劃、門戶區建設、古建筑修復、美麗田園建設,高質量打造富有傳統浙東民居特色的“四明古村+山水田園”綜合體。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