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香格里拉景區(應召平 攝)
新曙光公寓雨污分流
良渚街道毛家漾港
東湖街道西太洋湖面棧道建設(應召平 攝)
閑林街道孫家塢(應召平 攝)
臨平東湖公園水草清理(應召平 攝)
上塘河(李忠明 攝)
上塘河清淤(應召平 攝)
余杭,自古繁華,鐘靈毓秀,名勝薈萃,原為江南魚米之鄉,如今亦是杭城美麗之洲。
余杭的美,在于山,源于水。京杭大運河、苕溪、上塘河三大水系縱貫全城;983條河道四通八達,構成了美麗余杭的水韻底色。
千百年來,余杭之水,在交通阡陌、廣廈林立的城鄉中靜靜流淌,滋養著余杭兒女。可以說,水環境治理事關百姓訴求,事關發展大計,抓治水就是抓轉型,抓治水就是抓民生。這些年,面對水質惡化、河道臟亂之痛,余杭全民參與為水“療傷”,努力打好水環境治理攻堅戰。
2018年,一場由政府主導、民眾參與、合力“治水”的進行曲,在余杭鏗鏘奏響!“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美麗河湖”創建,“數字治水”智慧化長效管護、河岸綠道工程推進……通過努力,余杭一步一個腳印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諧”的整治目標,還余杭水鄉以碧水清流。
生活小區“靚”起來,“污水零直排”改造勢如破竹
“我們小區已經完成雨污分流改造,還是要多規勸居民,不要再把生活污水倒進雨水井了。”走進位于余杭區臨平街道的新曙光公寓,街道五水共治現場負責人汪亦飆正和小區物業工作人員檢查幾個雨、污水井。
新曙光公寓建成交付于2002年,是臨平街道一個典型的老小區。“老小區的房子,陽臺上只有雨水管,沒有污水管。這樣一來,陽臺的洗衣廢水等只能通過雨水管直接排入河道。”汪亦飆說,雨污混流不但會造成河水的富營養化,夏天里,小區的雨水井也會冒出臭氣,影響居民生活。
2018年,借著余杭區創建“污水零直排區”的東風,臨平街道重新疏通城市排水“血管”,請機器人檢測內部管網、現場“診斷”疑難雜癥,召開居民聽證會聽取百姓的意見等,對街道內老舊小區雨污分流整改,新增雨水立管,用于收集天臺上的雨水。
以新曙光公寓成功創建市級“污水零直排”小區為樣板,全區20個試點小區完成雨污分流整改,為余杭創建“污水零直排區”打下良好基礎。
對余杭來說,創建“污水零直排區”意味著什么?
簡單說,就是要在1228平方公里的余杭大地上,全面實現全區污水“應截盡截、應處盡處”,大江大河、小微水體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河湖水生態安全保障進一步提升。
“鞏固治水成果,須有腳踏實地、久久為功的精神。而‘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了鞏固治水成果,這是著眼長遠的基礎工程,也是瞄準源頭的治本之策。”余杭區治水辦副主任徐春說。
可以看出,從“五水共治”到全面開展剿滅劣Ⅴ類水行動,再到創建“污水零直排區”,余杭的治水工作已逐漸從水體感官的改善走向了水質的全面提升。
2018年,中泰街道作為余杭“污水零直排區”試點鎮街已順利通過省市驗收;全區1179個雨污分流整改項目完成工程性整改驗收。
污水零直排,意味著管網污水收集量大幅提升。為此,余杭實施水岸同治,以點到面,全面推進污水管網建設與改造,大力推進雨污分流、全域污水納管和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新、改、擴建和提標改造。
2018年,余杭全面推進臨平凈水廠、余杭污水處理廠、良渚污水處理廠、徑山污水處理廠等污水處理能力項目建設;完成15個污水管網建設項目,全年新增管網長度達13748米。
在2018年完成‘1+1+20+X’階段性任務后,2019年計劃完成南苑、臨平、瓶窯、倉前、徑山、鸕鳥、百丈7個鎮街的“污水零直排”建設工作,2021年整體完成“污水零直排區”創建。
用河道“顏值”,提升市民幸福感
樹木沿岸而立,花朵點綴其中,讓一汪清水野趣盎然,大自然的美景,生在河邊,更顯得搖曳多姿。走近細看,河水雖未清澈見底,但水面無漂浮物,隱約可見水下臺階。
這條河有個好聽的名字,叫上塘河,余杭段全長11.38公里,流經星橋、臨平、東湖、南苑四個街道,主河道南北兩側有大小支流20條,是余杭區內一條很有“年頭”的人工運河。但在前幾年,它還是一條惹人嫌的“黑龍江”,河道垃圾漂浮,沿河住宅區亂排現象嚴重,導致清水不再,每到夏天,河水又黑又臭。
如何讓“黑龍江”重新“活”過來,成了余杭治水的“重頭戲”。這些年來,星橋、臨平、東湖、南苑四個街道各出“奇招”:
星橋街道開展上下游聯合治理,密切協同上游江干區丁蘭街道和下游臨平街道,對河道排水口進行動態水質監測,封堵污染源,杜絕污水入河。
臨平街道進行截污納管和雨污分流改造,關停37萬平方米溫室甲魚養殖棚,對河道沿線農戶開展生活污水治理;落實河道長效保潔機制,完善“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基本實現污水零直排。
東湖街道采用截污納管和分散式處置的方式,確保外排廢水不進入河道。同時實施村莊整治,拆除違建,取締廢品收購站等,從根本上消滅污染源。
南苑街道給上塘河來了次“大沖澡”,實施生態治理工程,集中清理河道垃圾、漂浮物和障礙物以及河岸垃圾,委托第三方服務機構對上塘河實施綜合保潔。
除了治水,人們還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上塘河沿岸也變得越來越美:用木樁替代原先的石壩,全線貫穿綠色游步道,就連曾經荒蕪的空地也蝶變成了口袋公園。
2018年,在余杭區“美麗河湖”創建的名單上,上塘河的名字赫然在列。“現在上塘河水質變好了,岸上的風景也很迷人,喚回了不少我們從前的記憶。”家住桂芳橋社區的陳阿姨說,到了晚上,岸邊還會亮起燈光,特別美,大家一有空就會過來走走逛逛。
良好的河湖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8年,余杭研究制定了《余杭區美麗河湖建設實施方案(2018—2022年)》,大力推進東苕溪等河道美麗河湖建設,北苕溪(徑山段)、何過港、石目港3條河道成功創建市級美麗河湖,北沙港等19條河道獲評區級美麗河湖。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2019年,余杭計劃創建區級美麗河湖10條,市級美麗河湖3條,爭創省級美麗河湖1條。同時,以臨平新城、良渚新城、未來科技城,大徑山景區為重點,余杭還要打造濱水文化景觀節點,把創建工作亮點和成果及時展現給市民群眾,用河道“顏值”來提升市民幸福感。
激活“數字治水”,打造“智水”新空間
在余杭區徑山鎮苕溪項目指揮控制室里,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河道水質指標和監控畫面,工作人員只要點擊鼠標,監控點的水質監測數據就能實時呈現。
“不用進行現場的巡查,我們在指揮室里可以對生活污水和河道進行24小時監管監控。”余杭區徑山鎮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許雷說:“一旦發現水質變差,或者其他一些突發情況,我們會第一時間知道,及時趕去處理。”
許雷口中所說的,正是由徑山鎮與浙江大學、省環科院、北科大等國家專項科研組合作實施的“苕溪數字治水項目”,通過設立河道水質在線檢測系統、現場視頻監控系統、無人機移動巡航系統,實現“河長制”向“電子河長”的智能化升級。
2018年,通過“苕溪數字治水項目”的實施,徑山鎮15條區鎮級河道水質穩定在Ⅱ類到Ⅲ類,其中Ⅱ類及以上水質月份占比為80%。前不久“苕溪數字治水項目”順利通過國家水專項示范工程驗收。許雷說:“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要全鎮推廣數字治水項目,實現徑山鎮全域智慧化治水。”
在未來科技城何過港的主干河道、沿線閘壩、泵站,污水處理廠站一張智慧治水網,建起了一條“數字河道”,通過物聯網、大數據、模型模擬、遙感和3D可視化等技術,實現了水質監測自動化、河道管控電子化,以及河道信息實時化。
除了“數字河道”,余杭還通過“數字管網”摸清了每一條地下管道的“來龍去脈”。
2018年,余杭區東湖街道率先開通了“智慧管網”運維平臺,通過傳感器探測、地理信息系統定位、數據分析等手段,將地下350多公里的雨污水管網,繪制成一張可見、可感的地圖。
“以前確定滲漏點要先找施工圖紙、再下井探測、開挖道路,沒有幾天的時間下不來。”余杭區治水辦(河長辦)相關負責人說,但借助“智慧管網”運維平臺,工作人員就能實時監測管網運行情況,精準找到管網破損點,并對城市內澇、污水溢流等突發情況進行預警。
有了“智慧管網”運維平臺,余杭預計管網養護、河道維護成本將以15%的比例逐年遞減。
數字化管理手段,還在余杭的河道日常巡查監管、污水廠運維、企業污水排放、防汛監測預警進行全面運營,并打通了數據壁壘,實施數據共享。以余杭區污水處理廠為例,通過數字建模,使用了氨氮控制技術,在完全不影響生產(不停水)和不影響出水水質的前提下,全廠順利完成擴容2萬噸/日污水處理量的目標。
激活“數字治水”,余杭走出了一條特色的水利信息化發展之路。接下來,余杭要加快推進實體水網與數字水網融合,實現多元治水平臺,打造余杭“數字治水”的新空間。
余杭形勝四方無,州傍青山縣枕湖。如今,水網縱橫、人口稠密、企業眾多的余杭,通過水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厚植余杭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優勢。來來的余杭,要讓每一滴水中流淌的都是對老百姓“水清岸綠”的生態承諾。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