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越城區夾塘路43號紹興絲織廠職工宿舍一居民房發生火災。當消防員趕到小區找消防栓救火時,一堆一米多高的樹枝竟成了“攔路虎”。樹枝是小區周邊行道樹修剪下來的,正巧堆放在小區內唯一的消防栓上。近1個月了,遲遲沒人處理。為什么不處理?事后,園林工人委屈地說,樹枝一直沒運走事出有因。因為修剪下來的樹枝一直找不到處置點,只能臨時堆著……
堆積的樹枝。
工人們把修剪下的枝條裝車運走。
修剪下來的綠化廢棄物,究竟該怎么處置?在剛剛結束的市兩會上,這一問題也引起了多位政協委員的關注。據了解,我市每年產生綠化廢棄物18萬噸,由于沒有統一處置要求,因而成為各大園林公司的負擔。其中大都被簡單粗暴地當作生活垃圾填埋或焚燒,這不僅破壞了城市的生態環境,也造成了資源浪費。綠化廢棄物到底該如何處理?它的出路在哪?是否可以變廢為寶?連日來,本報記者進行了調查走訪。
煩惱:
無處安放的綠化廢棄物
“不剪,影響城市綠化;剪了,枝葉沒處放置。”昨天,在越城區魯迅路上,一位綠化養護工人一邊修剪路邊的行道樹,一邊感嘆說。
趁著天氣放晴,這兩天,越城區人民路、魯迅路、延安路、曹江路等多條道路上正在經歷大范圍的“修枝忙”。樹木成長具有季節性,冬季的樹木正好處于休眠狀態,修枝影響小,很多綠化公司都選擇這個時間段大修大剪。
然而,修剪下來的綠化廢棄物如何處置,卻讓諸多園林綠化公司犯了難。“過去有熱電廠,它們作為生物燃料直接送去就行,但現在沒地方可以送了。”紹興豪宇生態園林建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高光亮告訴記者,這部分“殘枝敗葉”的量正越來越多,對城市的危害也越來越大。
據業內人士保守估計,全市每年綠化廢棄物的產生量在18萬噸左右。隨著城市綠化進程的加快,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10%~20%的增幅上升。
幾天前,在越城區曹江路上,記者看到人行道上到處是修剪下來的樹枝,它們被捆扎成束,整齊地擺放在一邊。記者上前詢問這些樹枝的去向,正在作業的園林工人像找到了“救星”一般,反問記者是否有需求。“可以用來當柴火,你有需要嗎?把它們都帶走,我們可以免費幫你運到家……”園林工人急迫地說。如何處理這些修剪下來的樹枝,成為了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個難題。
樹枝堆放也帶來不少安全隱患。昨天凌晨越城區夾塘路居民房著火,救援受阻就是一個教訓。一些居民說,這堆樹枝約是1個月前修剪下來的,如果及時處理掉,不壓著消防栓,就不會耽誤救火,火災損失也會相應減小。對此,園林工人表示他們并不是不想處理,是因為確實找不到地方。
調查:
綠化廢棄物去了哪里?
修剪下來的綠化廢棄物,都說難處理,那它們究竟去哪兒了?通過跟蹤和梳理,記者摸清了這些殘枝敗葉的去向。
樹枝下鄉成柴火
1月19日早上7點多,越城區人民路和環城東路交叉口,多名園林工人正忙著把一批修剪下來的樹枝往一輛大卡車上搬。這些樹枝,大部分被大卡車司機拉走,鄉下哪里有需要做柴火的就往哪里送。
“司機拉到哪兒我們不管,只要他及時拉走就行。拉走后,我們再支付運費,一般每車400元。”園林工人單先生對記者說。“我們不會亂倒的,現在到處都是探頭,被抓拍可不得了。”一旁的大卡車司機張師傅連忙說。
之后,張師傅把車開到延安路塔山中心小學附近,將這里一堆修剪下來的樹枝裝上車。載重兩噸的車斗裝滿后,張師傅開著車,花了1個多小時,七彎八拐,最終來到越城區富盛鎮上旺村,將這些樹枝分給了當地的村民。“我們土灶燒飯需要柴火,不過需求量并不大。”一位村民說。
采訪時,張師傅坦言,每次接到拉樹枝的活,他都得提前跟熟悉的村民聯系好,只有對方接收,他才愿意拉。“如果沒人肯要,我也不知道運到哪里去。”他說。
隨意亂倒較普遍
采訪時,一些園林綠化公司負責人均坦言,綠化廢棄物處置是個老大難問題。處置過程中,一般會向運輸司機明確要求,不能隨意亂倒。然而,記者在調查時發現,綠化廢棄物偷倒現象還是比較普遍,并已成為城市管理中的難點。
在越城區勝利西路陸游故里景區入口處有一塊空地,上面堆滿了修剪下來的樹枝,粗壯的枝干、細小的枝葉均有。由于堆放時間比較長,有些已經腐爛。陸游故里景區開發單位的一位負責人說,這些樹枝應該是勝利西路改造時修剪下來的,施工人員直接堆放在景區門口,但這塊空地目前并不屬于景區,因此一直沒處理掉。
記者沿著勝利西路由西向東走,發現道路北側的一些空地、溝壑、橋梁下,均有綠化廢棄物,有的腐爛不堪,有的則是剛修剪下來的。附近一些居民說,勝利西路部分路段沿線住宅小區較少,道路寬闊,偷倒綠化廢棄物并不容易被發現。這些廢棄物跟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不同,倒在路邊并不惹眼,因此沒有單位前來處理。時間長了,慢慢腐爛,最后被雨水沖走。
在越城區城南街道南池路和大明路交叉口的東南角,也有一塊空地,同樣堆放著不少綠化廢棄物。附近居民說,枯枝敗葉堆放在這里,影響市容環境。
粉碎利用或填埋
作業過程中,很多園林工人都特意把粗壯的枝干挑出來。“粗樹枝留給一家木材加工廠,等下對方會派人來運走,他們可以碾碎,把它們作為復合板中的填充物。”園林工人單先生說。
在曹江路的作業現場,一位陳姓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有自己的苗圃,一般這些修剪下來的樹枝都會運到苗圃堆肥。但苗圃堆肥需求量畢竟有限,而且樹枝腐爛需要一個過程。然而這些修剪下來的樹枝量卻相當大。而他負責的越城區城東、迪蕩區域內,需要修剪的行道樹有近3萬棵。僅曹江路上,幾百棵樹一次修剪就能收集兩大卡車的枝葉,有七八噸,這還不包括周邊綠化帶的修剪。“苗圃的堆場只有這么大,現在已經堆得很厚了,估計馬上要另找出路了。”這位負責人表示,出路問題不解決,以后將是一個大麻煩。
他認為,最好的辦法是,由專門的樹木粉碎公司將這些綠化廢棄物集中處理,轉變成肥料。
追問:
缺乏標準,管理空白
一些園林綠化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他們更多停留在養護層面,綠化廢棄物的處置的確是個老大難問題,因為沒有統一的處置場所,只能交給一些個體司機自行處理。調查中記者發現,實際上,關于這些綠化廢棄物的處理,在紹興目前尚處于行業管理的空白階段。
越城區市政園林管理處主任徐波說,在參觀學習了上海的綠化廢棄物粉碎再利用處置系統后,他就看到了紹興的短板。上海把所有修剪下來的樹枝統一堆放到指定地點,每個區都有收集點,通過養護單位社會化運作。同時,他們還規定不得任意偷倒亂倒,否則將嚴罰,這樣的運作模式已經進入良性循環。
“但紹興沒有這樣的堆積場,也沒有這樣的設備設施。即便有了粉碎系統,產出的肥料沒有銷路怎么辦?”徐波說,以越城區為例,僅行道樹就有近10萬株(不包括兩側綠化帶的樹木)。目前處置方式以粉碎、賣掉、燒掉為主,但均是由各綠化承包公司在自行處理。“我們只規定要合理處置,但他們具體怎么處置就不作要求了。”他說。
市綜合行政執法局有關人士說,按照《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因栽培或者修剪樹木、花草等作業產生樹枝、樹葉等廢棄物的,作業單位應當及時清除,違反這一規定的,責令即時清除,可以處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罰款。由于綠化廢棄物到底屬于建筑垃圾還是生活垃圾法律上沒有明確界定,處罰沒有相應的法律依據,因此一些人偷倒綠化廢棄物,卻并沒有受到處罰。
出路:
做好變廢為寶再利用文章
一頭是處置上的難題,一頭是管理上的空白,綠化廢棄物處理的出路到底在哪?在今年的市兩會上,有多名政協委員對此高度關注。
“做好再利用是最好的出路。”市政協委員錢鳴紅說,堆放混亂,沒有統一的園林綠化廢棄物集散點,沒有固定的處理模式,這是目前我市園林廢棄物處理存在的主要問題。這些綠化廢棄物大部分具有再生利用價值,但實際中與生活垃圾一起處理,方式單一,綜合利用效率極低。她認為,應該盡快出臺相關實施意見,以點擴面,逐步設立園林綠化廢棄物收集點和處理工廠。
“一方面污染環境,另一方面不能產生經濟效益,太可惜了!”市政協委員林濤也提出,園林綠化廢棄物含有大量的木質纖維素和其他有機成分,是一種可以循環利用的可再生資源,與一般城市垃圾有著本質區別。他建議,要科學選擇適宜路徑,逐步構建產業鏈條。同時,出臺激勵政策,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還應通過多種形式,嚴厲查處各類違法行為。林濤說,我市已有《紹興市污染防治條例》和《紹興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規定》等法規,應切實加大對隨意棄置、擅自焚燒園林綠化廢棄物等行為的查處力度,維護好城市管理秩序。
對此,徐波也表示,不說歐美發達國家,就說近的上海等城市,對綠化廢棄物已進行了充分利用。他說,目前紹興有園林綠化公司有這方面的投資意向,正在市場調研中。但從政府層面來說,紹興應該加大力度,像管理生活垃圾一樣,對綠化廢棄物進行統一處置,做好再利用文章。
把這些殘枝敗葉變成活性炭、有機肥,采訪中紹興豪宇生態園林建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高光亮表示,他有意向做這個產業項目。“把綠化廢棄物變廢為寶,以后肯定是個朝陽產業。”高光亮說。
他山之石:其他城市這么在做
1994年,美國環境保護署頒布園林綠化廢棄物堆肥的相關法則,對園林綠化廢棄物的收集、處理、后加工工藝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近年來,美國園林綠化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的比例達到67%,堆肥廠已有4000余家。歐洲國家對園林廢棄物再利用技術的研究起步較早,在布魯塞爾等較大的城市,經過堆肥化處理的園林綠化廢棄物高達21.6萬噸。日本對園林綠化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很重視,他們鼓勵家庭獨立制作活性堆肥,研究出多種堆肥方法處理園林綠化廢棄物并加以推廣。
我國綠化廢棄物處理起步較晚,但已開始嘗試。北京、上海、廣州等部分大城市已建成較具規模的園林綠化廢棄物集中處理廠,并對綠化廢棄物的再利用進行了大力推廣。北京植物園綠化垃圾處理場是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所屬公園系統綠色垃圾循環再利用示范項目。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