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八屆全國全員代表大會
2018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
第一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
自1978年成立以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以下簡稱學會)緊緊圍繞國家生態環境保護中心工作,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始終與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科技事業協力同行。多年來,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生態環境部的直接指導下,學會在學術交流、科技評價、成果推廣、科學傳播、人才托舉、教育與培訓、決策咨詢、會員服務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與環保事業風雨同舟40年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迎來了環境科學發展的春天。馬大猷、劉東生、過祖源、馬世駿、陶葆楷、曲格平等老一輩科學家和有識之士積極倡議,成立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這是中國第一個以環境污染問題研究為學科領域的全國性學術組織,也是當時生態環境保護最高行政主管部門——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下轄的唯一一個直屬單位。
成立以后的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在歷屆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直接指導下,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的工作:
1979年,學會組織召開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對許多涉及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全局性戰略問題,如行政管理、科技發展、環境教育和人才培養等在會上進行了充分討論,并針對性地提出具有前瞻性、奠基性的科學思想和發展理念,這些開創性的思想和理念對許多重要環境領域的開拓和環境機構的創建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79年至1982年,學會同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一道,共同舉辦了11期環保干部培訓班,為環保事業發展培養了一批管理、監測和技術骨干人才。
1979年,學會最早成立了專門推動環境保護科普宣傳工作、提高公民環境意識的組織——環境科普工作委員會,開創了我國生態環境教育和科普工作的先河。2006年,學會的環保科普項目成為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學會的科普工作已經走在了全國學會的前列。
1981年,學會創辦的第一本環境科學學術刊物《中國環境科學》推動了我國環境學科建設的繁榮發展。
1984年,學會組織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性交流會議——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會議期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接見了中外專家代表。該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現已發展成國內生態環保領域最具學術影響力的綜合性學術盛會。
2003年,學會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登記設立了“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獎勵在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此獎項已成為我國生態環境領域影響力最大、層次最高的科技獎項。
自成立以來,學會積極參與、搭建國家及地區之間的民間生態環境保護交流平臺,率先組織了多次國內環保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與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環保國際交流活動,并先后加入國際自然和自然保護同盟、國際水污染控制和研究協會、世界工程師聯合會環境委員會等國際組織。
……
40年來,幾代學會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科技事業不懈努力和奮斗,如今已發展成為全國一流的科技社團,堅定不移地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環境保護科技社團發展之路。
走進新時代,學會第八屆理事會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圍繞生態環境保護中心工作,按照“大學術”“大傳播”“人才智庫”和“會員服務”的全新戰略布局和工作體系,帶領廣大環保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創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工作新局面。
建設全領域大學術平臺
40年來,學會致力于打造學術交流、科技評價、成果推廣等不同層次的大學術平臺,拓展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升其服務能力和學術影響力,為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環保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發揮積極作用。
一、學術交流
積極打造并形成了科學技術年會等多個具有影響力的學術活動品牌,每年主辦或參與主辦各類學術會議、論壇、沙龍、報告會和座談會等超過150場,參會人數達到10萬人次,征集論文1萬余篇。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技術領域規模最大、學術水平最高、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科技盛會,同時也是我國環保科技成果集中展示和轉化的權威平臺,每年參會人數超過2500人、收錄論文近千篇、專題交流50余場。
圍繞社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學會每年組織全國專家學者召開專題性學術會議百余場。比如,中國大氣環境科學與技術大會連續舉辦24屆,每屆均有1500余名國內外大氣環境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和科技工作者參會,重點展示并交流大氣環境科技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經驗,為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打贏藍天保衛戰獻計獻策。
學會發揮民間對外科技交流的優勢,促進學術繁榮和科技創新,為學會對外開放、建設國際化一流社團組織提供重要支撐。與國際水協、國際影響評估協會等10多家國際科技組織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搭建國家、地區間民間環保交流平臺,向世界傳遞中國環保聲音、貢獻中國環保智慧與方案。
二、科技評價
著力構建生態環境科技評價平臺,綜合科技獎勵、科技成果評價、環境技術驗證、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等業務,形成了全鏈條、廣覆蓋的權威科技評價體系。
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自設立以來,以其科學性、公正性和權威性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重視和支持。截至2018年,此項獎勵已連續評選16屆,獲獎項目總計766項。自2015年起,在中國科協支持下,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批準,學會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直推資格。
自2006年以來,學會已完成1000余項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成果的評價工作,對促進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加速生態環境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學會牽頭發起國內首個ETV聯盟,以團體標準形式發布2項ETV通用規范,累計完成國內外近30項環保技術的驗證評價。通過提供一系列客觀的性能績效數據供決策者、用戶等利益相關方參考,促進各類創新環保技術轉化應用。
2005年,學會設立了我國第一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中心開展環境損害評估相關政策和技術研究,受地方人民法院、環保局、公安局、公益組織、企業及村民代表等委托,已完成百余例各類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農業、林業、漁業及生態損害鑒定評估咨詢服務,并于2014年被原環境保護部列入《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推薦機構名錄(第一批)》。
三、成果推廣
依托地方學會、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會員單位等深入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將現有科技資源進行整合,促進優勢互補,不斷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機制和業務模式。
學會在華北等全國七大片區分別設立了“創新驅動助力工程服務站”,打造覆蓋全國的創新驅動助力服務體系,實現全國學會資源下沉,與地方相結合,解決地方和企業的具體問題。目前,“點狀分布、鏈狀延伸、面狀輻射”工作布局已初步形成,成功將大批優秀環境科技工作者“柔性引進”到地方,促成科技成果對接68次,實現多項落地示范項目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是由生態環境部命名的技術工作機構,其日常管理工作由學會組織開展。截至2018年底,已經建成及正在建設的工程技術中心共計44家。近年來,學會將工程技術中心依托單位納入會員體系,充分利用各項學術資源平臺加大服務力度,促進工程技術中心成果推廣應用。
近年來,學會積極推進團體標準的發展,制定發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標準管理辦法(試行)》,并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成功注冊,發揮科技社團引領行業創新發展的作用。
搭建全方位大傳播矩陣
作為生態環境部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的技術支撐單位,學會提出“大傳播”的工作思路和戰略布局。“大傳播”面向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公眾,以“政策熱點宣貫行動”“中國環保全民行動”“美在中國發現行動”等三項重點工程為抓手,全方位宣傳國家環保政策,傳播環境科學知識,宣講創新科技成果、優秀示范工程和中國美麗生態,全面提升公民生態環境科學素養,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一、科普活動
學會積極參與中國科協、生態環境部、科技部等部門舉辦的全國性紀念日活動,并針對不同人群打造學會特色的科普活動平臺。
近年來,學會在科技活動周、六五環境日、全國科普日等全國性紀念日活動中,策劃實施了“室內環境與健康”“暢想藍天”“垃圾變身”“小水滴旅行記”等多項專題科普展覽和全國環保公眾開放活動,央視等百余家媒體予以報道。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多次蒞臨學會展區,同群眾一起參觀。
“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動”自2003年啟動以來,學會動員地方環境學會聯系全國近百所高校,每年發動上萬名大學生志愿者前往廣大農村,將生態環境保護科普宣傳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致富增收相結合,引導廣大農民形成科學、文明、環保、健康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此行動兩次被國務院列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07年獲選“中國十大科普事件”,2014年被評為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典型案例,2016年入選“中國環保民間組織十件大事”。
面向基層領導干部的“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培訓”,發揮學會專家資源優勢,有效地銜接了生態文明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目前已舉辦多期培訓班。
“我是環境講解員”活動以發掘環境解說人才、培養環境傳播宣傳隊伍為目標。多年來,學會為國家環保科普基地和其他科研院所培養百余名優秀環境講解員,評選出的優秀選手代表生態環境部參加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廣泛講述、傳播環保故事。
學會受生態環境部和科學技術部的委托,具體負責國家環保科普基地創建工作。截至目前,國家環保科普基地數量已經達到75家,年接待參觀人數超5000萬人次,為提高全民生態環境意識和科學素質發揮了重要的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
二、科普資源開發
學會開發的資源類型涵蓋基礎圖書、漫畫圖書、視頻、掛圖等全品系。
圍繞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等環境保護重點領域,學會組織開發了一套30本集思想性、藝術性、科學性、群眾性于一體的高品質環保科普圖書。之后以這套圖書為基礎,開發了10本適合青少年的漫畫圖書。
學會累計組織制作了150多集動畫,涵蓋PM2.5、生活垃圾、電磁輻射、VOCs、環境與健康等多個主題,語言幽默、畫面風趣,受到中國科協、生態環境部、科技部和社會各界的認可與好評。
三、宣傳發布
學會全面加強宣傳平臺的建設,開展科普獎勵、組建專家團隊、匯聚全媒體資源,主動設置議題,傳播環保正能量。
2015年,學會在“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中增設科普類獎,鼓勵廣大環境科技工作者和環保愛好者參與科普創作,豐富科普資源,促進生態環境科學文化傳播。
2017年,學會組建了由郝吉明院士、高吉喜研究員等首席專家領銜的10支環境科學傳播專家團隊,涵蓋了大氣污染、垃圾焚燒、核電安全等重要領域。專家團隊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多次就熱點問題面向領導干部、科研人員和青少年開展科普解讀。
學會以“中國環保科普資源網”“環保科普365”微博微信公眾號為主要載體,構建了完備的科學傳播自有網絡平臺。“環保科普365”微信公眾號全年刊發信息超過300期,閱讀量超過10萬。
學會聯合專業機構,深入基層一線,開展“尋找中國好水”大型宣傳項目,以科研專家的眼光集中發現和宣講水源地的故事,并通過100多家資深媒體及時傳播出去,弘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自2012年起,學會啟動環境與健康素養有關工作,編制了《中國公民環境與健康素養(試行)》,開發指標體系和測評工具,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環境與健康素養監測,發布素養測評報告,開展素養提升行動。
堅持全視角期刊出版
學會主辦的《中國環境科學》《環境生態學》《環境與生活》等期刊雜志,均在業界享有良好的聲譽。
《中國環境科學》于1981年創刊,是中國自然科學重點核心期刊和EI源期刊,被EI、CA、SCOPUS、CSCD、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維普資訊等國內外知名數據庫收錄。獲得國家期刊獎提名獎、中國科協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等多個獎項,連續多年獲得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項目資助,其影響因子達1.918,常年位居環境學科前列。
2019年創刊的《環境生態學》刊發環境生態學領域的前沿動態及最新成果,關注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的交叉融合研究,突出環境生態學領域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總結,聚焦環境變化導致的生態效應、生態保護修復技術及成效、生態環境體制改革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政策研究等。
《環境與生活》雜志于2007年創刊,以“倡導綠色消費、引領健康生活”為宗旨,致力傳播環境友好、健康生存的生活主張和國際前沿的環境科學信息,推動全民環境科普,此雜志曾榮獲新浪網頒發的“綠色媒體獎”。
開展多層次人才托舉
學會直接向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推薦院士人選,并向中國科協、科技部、生態環境部等部門推薦了一批優秀科技工作者獲獎,2018年專門設立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
自1991年開始至今,學會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堅持學術導向,組織開展兩院院士候選人推選工作。經學會推薦,先后有章申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湯鴻霄、魏復盛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多年來,學會積極向中國科協、科技部、生態環境部等推薦優秀人才,近百位優秀會員獲評“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國青年科技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光華工程科技獎”等人才獎勵或人才計劃。
為引導、激發青年環保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活力,學會于2018年創設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第一屆青年科學家獎共有30位獲獎者,其中清華大學溫宗國教授等8名青年學者榮獲金獎。
圍繞環境學科發展與人才培育,學會開展了環境類專業工程教育認證,創辦了中國環境院所長論壇,以及崗位培訓、政策宣貫等多種繼續教育培訓項目。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供稿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