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9日,全國首個縣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究中心在開化揭牌。業內相關專家、學者匯聚一堂,為加快建立健全開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言獻策。
生態產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生態系統為人類生產生活所提供的物質和服務產品,主要包括物質產品、調節服務產品、文化服務產品。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是指一定區域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包括物質產品價值、調節服務價值和文化服務價值。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在國內外仍處于探索階段,尚不成熟,開化先行先試非常有意義。”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院蔡登谷建議,開化應加強國內、國際合作,匯聚專家、學者,制定探索路徑,在借鑒已有探索成果的基礎上,把文化的價值融入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的“開化樣本”。
“森林療養,不同于森林旅游,以改善身心健康為目的,對心臟和大腦有好處,經濟社會效益比較好。”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執行副理事長李怒云認為,對城市而言,森林是城市之肺。作為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化森林資源豐富,或可建設森林療養基地,培養森林療養師,開展森林瑜伽、冥想、生態午餐等活動。
“生態產品與信息產品不同,信息產品(例如微信)定價低,甚至免費,利用流量換取價值實現。而生態產品的價值,是不可復制的,如何將生態產品價值和信息產品價值進行嫁接,是提升生態產品價值的關鍵途徑。”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咨詢師劉綠茵指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和路徑探索過程中,不應僅局限于生態精品打造,還應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智慧化,進一步提升城市發展。“基于我們的生態本底,我們應當發展什么產業增加生態資本?圍繞生態服務,可否將開化建成生態服務型的經濟特區?”全球環境研究所(GEI)項目經理彭奎認為,或可依托國家公園大品牌,率先劃一片區域,引入市場主體、研究主體、政府主體,共同參與生態產業布局規劃,最終將開化全域建成生態服務型的經濟特區。
“目前,開化農產品附加值不太高,農民基于此享受到的利益并不太高,這個是迫切需要去解決的,通過國家公園的打造能不能把這些產品價值提升上去,同時把開化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北京林業大學博士魏鈺建議。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