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月4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趙明杰)山林萬頃,滿目皆綠;一溪環帶,隱隱兩三煙樹。從杭州出發,沿杭長高速行駛約四五十分鐘,再拐進201省道繼續往前,空氣中,滿是山野的氣息,屬于黃湖的那方美景躍入眼簾。
森林覆蓋率79.9%,余杭區唯一的省級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國家級生態鎮……在黃湖,青山綠水是最厚的“底色”,也是迎來發展新機遇的“源泉”。
“黃湖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是大自然的饋贈。我們必須懂得珍惜,認真守護好綠水青山。”正如黃湖鎮黨委書記沈標華所言,如今借著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東風,黃湖的發展正緊緊圍繞“綠色經濟”做實、做好、做優產業文章,帶動小城鎮面貌的全面升級,打造名副其實的山區中心鎮。
產業導入
釋放綠色發展新活力
“被這里的生態環境和熱情純樸的村民們所打動,加上這里的手工藝材料品種豐富,我和我的團隊就決定留在這里。”在去年7月舉辦的黃湖鎮首屆融·創文化節上,品物流形主創設計師張雷這樣表達了他對青山村的喜愛。
2017年7月,在他和團隊的帶領下,首個中國傳統材料圖書館“融設計中國傳統材料圖書館”正式落戶青山村。眼下已有200多位村民加入到圖書館項目,文創產業的入駐讓傳統手藝成為了村民眼中的“香餑餑”。
在農村與文創結合的背后,是青山村“美麗鄉村”建設所打下的堅實基礎。通過整治不雅建筑、立面提升、庭院美化、修建停車場、增加景觀小品等工程,整個古村落煥然一新,老房子重現白墻黑瓦的古色韻味。
整體環境的有效提升,也為黃湖源源不斷地帶來了一撥撥城市游客,來這里享受“世外桃源”原生態的寧靜生活。王位山腳下,“久臨靜舍”等一批精品民宿正開門迎客;森林古道上,登山客們正拾級而上享受“郊野”,與自然親密接觸。
“黃湖要發展,但前提是不破壞環境,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的經濟增長是短暫的。”沈標華表示,隨著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入,作為山區工業區,黃湖在大力推進全鎮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同時,積極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引,探索“生態+”的發展模式。
生態與產業發展的融合牌,黃湖正越打越響。
整治深入
打造中心集鎮新面貌
將目光聚焦到老集鎮,在1.75平方公里的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區域內,同樣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變化:投入1200余萬元完成5個村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每年河道和路面保潔投入300多萬元,讓鎮交界斷面水質保持二類標準,真正做到“一溪清水出黃湖”;完成杭長高速出口兩側砂石、水泥制品、竹制品等20余處加工堆場整治,騰退土地留白增綠80余畝,打造一條進鎮的綠色通道。
“以集鎮為中心,我們采取‘農村包圍城鎮’的方法扎實推進基礎環境整治。”沈標華表示,經過一年多的整治建設,目前整治已經進入二期收尾階段。
期間,圍繞打造名副其實的山區中心鎮的目標,黃湖鎮在重點布局“一軸、四橋、兩岸”空間布局結構和“兩縱四橫”主干路網體系,完善道路系統,打造黃湖大溪兩岸運動休閑帶的同時,實施了沿街建筑立面整治、管線遷移、市政管網優化、農貿市場改造、背街小巷等整治提升工程,有效改善集鎮面貌,擦亮了老集鎮的“面子”。按沈標華的話來說,所有能落腳的路,所有看得見的墻,都借著這次整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之所以稱黃湖為老集鎮,是因為在過去得益于地理區位優勢,黃湖一直是余杭西部鄉鎮的集散中心,特別是在教育、貿易、服務等領域尤其明顯。黃湖中學、派出所、市場監管所等中心站所,農商行、郵政等公共服務機構的站點均設在黃湖。但受到客觀因素影響,一直沒能進行較為系統的提升改造,這才使得集鎮的服務功能難以撐起現在的產業發展需要。
“重新打造名副其實的山區中心鎮,是一項從內而外的工程建設。”沈標華在接受訪問時提到,在推進項目建設等硬件提升的同時,以打造中心鎮為目標,黃湖集全鎮之力積極打好秩序整治的“持久戰”:先后與400余家商戶簽訂《新門前三包責任書》,累計發放宣傳冊、告知書2000余份等,開展“專項整治月”“周末攻堅”“凌晨行動”等整治活動,進一步完善鎮區序化、潔化長效管理機制,嚴格規范集鎮秩序,群眾商戶規范意識明顯提升。
“內外兼修”的黃湖不僅整體環境得到了有效提升,也帶動了民宿、旅游等產業的強勁發展。目前阿里巴巴、印力集團的合作項目已明確落戶黃湖,與之配套,3家市級精品民宿、9家農家樂也已建成,滿足未來文旅產業發展需要。“下一步,黃湖還將依托集鎮商業街和古色古香的歷史風情街,繼續著力打造旅游配套產業,讓黃湖集鎮更好地服務周邊眾多的星級酒店、民宿、農家樂,真正成為物資采購和游客休閑中心。”沈標華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