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28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王杭徽 蔡華晨 彭佳園)11月14日,在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某印染企業任職的小范,拿著企業余額不足的排污額度記錄卡趕到嘉興市排污權儲備交易中心,以兩倍的價格租賃了5噸COD和1噸氨氮的排污權,有效期兩個月。
“今年訂單量突然增大,如果不通過臨時租賃排污權增加額度,企業排污閥門就會自動關閉,我們只能停產了。”小范說,企業已決定明年再次升級環保設施,以減排“換”增產。
看似簡單的交易背后,一項嘉興在全國首創的環境保護制度,正在發揮效用。
2007年11月10日,全國首家排污權儲備交易中心在嘉興正式掛牌成立,嘉興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開啟以經濟手段治理污染的“嘉興模式”。排污權租賃和刷卡排污則是在這一制度下,配套推出的有效管理手段。
一項創新 扎緊總量控制“袋口”
所謂排污權交易,其實就是指自由買賣以排污許可證形式表現的污染物的排放權利。
就如大多數外行人對這個定義“云里霧里”一樣,11年前排污權交易制度建立伊始,即便排污權交易主體——眾多排污企業,對這項制度也表示很難理解。
“這主要是和當時的環境考核依據有關。”嘉興市排污權儲備交易中心曹艷說,排污權交易制度出臺前,對企業排污的監督主要看污染物“濃度”,“比如企業排放污水,只要污染物濃度不超標,不管他排放多少噸都是算達標排放的”。
“濃度”指標作為依據的短板顯而易見。“即使每一個污染源都達到了濃度標準,整個城市的環境質量,也可能因為總量過度排放而嚴重惡化。”曹艷解釋道。
正因如此,從2006年起,總量控制最終以“全國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考核”即總量考核的形式在全國施行。
“這也意味著,企業排污不僅濃度要達標,排污的總量也要有指標。”曹艷說,排污權交易就是針對企業排污總量控制的制度創新。“一個企業每年總共能排多少噸的污水、多少噸的廢氣,都不能再任性。”
效果顯而易見。排污權交易推行一年多后,2008年,嘉興市區空氣優良天數達95%,比上年增加36天。2009年嘉興市環境質量公報也顯示,全市劣Ⅴ類水比2007年下降了25%,氨氮、總磷等污染物指數均呈下降趨勢。
以排污權交易制度為起點,嘉興先后出臺了《嘉興市深化環境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若干意見》《嘉興市環境資源要素指標量化管理辦法》《關于加強建設項目總量準入和事中事后監管的實施意見》等制度文件,全面建立環境資源要素配置體系。
同時,在全市印染、造紙、制革、化工、電鍍、熱電等6大重污染行業,共456家企業中,推行以“噸排污權指標稅收貢獻”為主要指標的排污權使用績效評估機制,有力推動了重污染行業的污染總量減排和產業轉型升級。
2015年,嘉興又率先建立起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基本賬戶管理系統,將全部交易企業納入基本賬戶。基本賬戶在全面摸清企業污染物排放量,掌握全市環境資源家底的同時,也為排污總量設置了一道“天花板”。“基本賬戶的額度,只能減,不能增。”曹艷說,如果企業需要排污權,只能通過現有同類型企業實施污染減排后騰退解決。
創新帶來改變。排污權交易制度及環境資源要素配置體系的建立健全,有效促進了環境資源流向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行業,嘉興企業工藝裝備和污染治理水平也普遍提高。截至2017年底,嘉興全面完成10蒸噸/小時以下燃煤鍋爐淘汰改造,累計淘汰改造燃煤鍋爐5142臺,有效改善了空氣質量。
“十二五”期間,嘉興全市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項污染物排放量分別削減18.49%、15.74%、21.40%和22.83%,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二五”減排目標任務。
一種意識 環境資源有限“有價”
新建年產7500萬件移動互聯終端精密零部件項目,化學需氧量40.2噸/年,氨氮3.7噸/年,金額424366.81元;年產800萬米安全氣囊布項目,化學需氧量19.875噸/年,氨氮1.9875噸/年,金額196762.50元……
打開嘉興環保局網站,一條條排污權交易公示信息,與一項項重點項目一一對應。所謂排污權就是這些公示信息中,每個項目所對應的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指標數量,不僅有總量,而且有時限。
現在,不管是新建企業項目,還是企業醞釀增加產能、擴大生產,都必須首先購買相應的排污權。“排污權就像企業生產的‘準生證’。”曹艷說,在嚴控排污總量的當下,一旦排污總量觸及紅線,企業勢必面臨停產的后果。
有償使用排污權推行之初,不少企業視購買排污權為成本負擔。排污權交易制度推行后,不少企業發現,排污權變成了企業資產的一部分。“不僅像企業土地房產一樣可流通、可交易,成為企業可支配的財富,而且,倒逼企業從被動應付到主動履行治污減排責任”。
嘉興市南湖區一企業環保負責人說,現在企業增加生產量會嚴格核算污染排放,希望投產更環保的工藝,減少污染排放,“這種環境資源有價的意識,是開展排污權交易制度之后才更加強烈的”。
“生態資源是有限的,生態資源是有價的,造成污染排放就是在使用生態資源,應該付出經濟成本。”嘉興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說,排污權交易制度讓環保資源有價的意識在企業扎根,節能減排成為企業的自覺行動。
一組數據給出了有力證明。2009年上半年,嘉興全市開展中水回用項目40多個,減少COD排放638.6噸;通過加強管網建設提高7家污水處理廠的污水收集率,新增COD削減量3240.9噸;實施9家熱電企業脫硫工程和1家非電企業鍋爐脫硫工程建設,新增二氧化硫削減量5802.5噸。
從嘉興市環保局了解到,自2007年9月在全國率先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實行總量控制型的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以來,截至2018年8月底,嘉興排污權有償使用及交易累計金額達19.18億元,約占全省四分之一。這些籌集的資金多數用于污染防治、減排設施、治污工程建設,為全市環境質量的改善提供資金保障。
近年來,排污權交易制度的領域和內容也在不斷深化。嘉興先后實行排污權抵押貸款機制、排污權公開競價方式等。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完成排污權抵押貸款282次,發放排污權貸款金額23.80億元,有效緩解了中小企業資金短缺壓力。
嘉興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嘉興創新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促進了全市環境管理工作,在目標上由“濃度控制”向“總量控制”轉變,在過程上由“末端治理”向“源頭控制”轉變,在方式上由執法監管“一手硬”向執法監管和宏觀調控“兩手硬”轉變。
“我們將持續健全和完善包括排污權交易制度在內的環境資源配置體系,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為加快建設藍天常在、綠水常流、魚翔淺底、繁星閃爍的美麗嘉興而努力。”該負責人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