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治理是否取得顯著成效,不僅需要具體而科學的量化指標來驗證,譬如水環境方面有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出入境水質對比,大氣環境方面有PM2.5濃度高低等,也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實際感受和客觀評價。一言以蔽之,要將環境治理“打分權”交給群眾。
近期,海鹽縣環保局和海鹽縣環保聯合會共同組織多期生態環境探訪活動,邀請市民、環保志愿者、媒體人等走進于城鎮江渭村、望海街道青蓮寺村等地,感受全域環境之“蝶變”。近年來,海鹽縣大力開展了“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美麗鄉村”建設、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群眾生態環境探訪活動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場“考試”,就是將“打分權”交給群眾的生動例證。
將環境治理“打分權”交給群眾,對環保等政府職能部門來說,要高度重視群眾生態滿意度,建立暢通有效的民意反饋渠道,健全群眾參與的生態環境評價機制,一方面在日常監管等過程中主動邀請群眾代表參與監督,讓環境治理工作更加公開、透明,另一方面要充分運用好縣長熱線、環保110熱線、官方微博微信等媒介平臺高效處置群眾投訴舉報,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
不僅如此,將環境治理“打分權”交給群眾,對企業來說,要高標準、嚴要求地提升在環境治理方面的技術和資金投入。幾個月前,海鹽縣環保局組織10名海鹽經濟開發區(西塘橋街道)群眾代表赴嘉興市聯合污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浙江山鷹紙業有限公司、平海路化工園區等地檢查廢氣治理成效,實地檢查和座談交流并舉。群眾代表們肯定了近年來開發區廢氣整治成效,同時也提出了企業要繼續加大環保技改投入、部門繼續加大執法監管力度的希望。企業之發展,固然要依托一方地域環境,而百姓之生活,尤系于一方之地域環境。企業如欲長遠發展,便不能只顧“金杯銀杯”,不顧“老百姓的口碑”。只有嚴格遵守環保法律法規,秉持綠色發展之路,心懷社會責任感,企業才能行穩致遠。
環境治理,任重而道遠。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要取得成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環境治理的目的就是要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更強的幸福感,也正因為如此,真正的環境治理成效就必須經得起“群眾檢驗”這把標尺的衡量。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即便在反映具體環境問題的時候,群眾之中也有許許多多關于環境治理工作的真知灼見,政府部門廣開言路,則可集思廣益,有助于形成多方共治的“大環保格局”。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