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演武社區由廢棄的輪胎和自行車打造的微景觀
史家社區與共享單車運營商合作創建禁停區
孔雀小區加裝的電梯
黃鸝社區環境整治
朱雀社區的步道
對于全區74個老舊小區的居民來說,歲月給房子帶來的滄桑無法直面,對于美麗庭院的向往日益強烈。衣食住行,民生大計,今年,鄞州區委、區政府將老舊住宅小區整治改造列入“一把手工程”,并立下了“半年大變樣、一年立長效”的軍令狀。
如今,鄞州所有的老舊小區已基本確立“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共同締造理念,走出了一條具有鄞州特色的樣本之路。
A 鄞州密碼之“微元素”
鄞州老舊小區數量眾多、情況復雜,經不起大拆大建的折騰。在城市有機更新的大背景下,社區微整治、微更新、微改造就如同微創手術,能發揮高效作用。對此,全區上下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實效導向,始終堅持共建共享、共治共管、共同締造的原則,以微整治、微更新、微改造“三微”為手段,對全區老舊小區開展整治改造。
車棚車庫住人、雜物亂堆放、車亂停等皆是老舊住宅小區的頑疾,而通過微整治來凈化環境則是最佳途徑。中河街道的大朱家新村、甬興新村、飛虹新村,東柳街道的中興小區、東方瑞市東區、華僑城小區等將微整治的目標對準了車棚車庫住人現象,通過集中整治累計勸退住戶300余戶。
白鶴街道結合“老屋新生”,針對黃鸝社區樓道雜物堆積、牛皮癬、垃圾堆放等反復出現的問題,打出“居干聯片、骨干聯動、宣傳聯心”組合拳,通過主動曝光、居民參與、共同監督,打造清爽樓道。東勝街道史家、曙光兩個社區的部分小區聯合哈羅單車企業試點開展了全市首例共享單車禁停區行動,使小區內共享單車亂停放現象得到明顯改觀。
老舊小區的環境美化需要因地制宜,舉手投足間的微更新事半功倍。百丈街道甬港一村內原本有個“養雞棚”,是住戶王大爺占用公共草坪搭建而成,里面不僅養了雞,還堆滿了雜物。經過多方做工作后,王大爺慢慢接受了“微改造”這個理念。改造過程中,王大爺和鄰居還主動從家里搜羅出缸瓦磚塊進行舊物利用,舊竹竿、鵝卵石、破水缸等物件經過組合后,成了小區一處優美的景觀小品。
同樣處于百丈街道的演武社區建于上世紀80年代末,由7個小區組成,包括土地巷小區、黃梔花巷小區、南大步巷小區3個敞開式無物業小區,轄區內分布著菜市場、超市、五金商鋪一條街等多種業態,環境綜合整治難度較大。街道和社區經過全面調研后,嘗試在南大步巷小區打造一個“輪胎花園”,利用廢棄輪胎、自行車等,發動大家親手改造,變成了一個悅目的景觀小品。
之后就一發不可收,在社工和居民的積極參與下,社區回收利用廢舊輪胎百余只、廢舊自行車百余輛,并以此創作景觀裝飾300件,累計打造了30多個景觀小品,居民門外即是景。
微元素還能帶來功能的大幅提升,通過充分調動居民積極性,引導居民從旁觀者到參與者、設計者的身份轉換,從小處著眼,于細微處著手,實現有機更新。
東柳街道的園丁社區借助居民“頭腦風暴”,整合有限資源,將廢棄煤氣站打造成鄰里休閑角,將健身步道“斷頭路”打造成廉政長廊。中河街道的城興社區以黨建為引領,在風格城事和城市花園小區相繼開展景觀改造、車輛管理升級、綠化補種等實事工程。下應街道東興社區正試點停車位改造,通過砍掉雜樹殘枝、補種草皮灌木、鋪設綠化磚的方式,逐步開展、分步實施,成熟一塊改造一塊。白鶴街道還將聯合本地高校,向社會公開征集黃鸝社區北大門、社區公園等7個區域點位的改造創意,集思廣益,實現功能與形象雙提升。
B 鄞州密碼之“養老金”
老舊小區房屋時常“生病”,急需修繕,可維修資金由誰出、如何籌措,往往一籌莫展。對此,區住建局聯合街道、社區積極推進老舊小區物業專項維修資金“即交即用即補”試點,緩解維修資金難題。
白鶴街道轄區內上世紀建成的小區有27個,居民2.38萬戶。長期以來,小區房屋老化、破損日益加劇,嚴重影響居民生活,急需維修。小區物業專項維修資金繳納不全,要動用現有維修資金,未繳納業主需按比例承擔費用,但多數業主不愿意、不配合繳費,導致現有維修資金使用難,維修改造遲遲難以實施。
考慮到孔雀小區有加裝電梯的經驗,居民對改造提升小區環境的意愿比較強烈,所以街道選取孔雀小區作為試點。每幢房屋(樓道)補繳完成后,街道可開展即交、即用、即補項目,如為房屋統一維修或安裝防盜門、信報箱奶箱、雨棚,進行樓道統一粉刷等。該款項的50%從居民物業專項維修資金賬戶中支取,其余部分由市、區財政補齊。
據悉,首批試點樓道共有86戶,原已建賬戶33戶,目前已補繳40戶,補繳標準為每平方米30元。李敏在小區生活了11年,對這里充滿感情,她說:“老小區難免‘生病’,把以前欠的補上,小區就能動用維修基金,居民能享受政府1:1補貼,大家都樂意。”
區住建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區物業專項維修資金補繳不但開創全省先河,也是建立“三微”整治長效機制、激發老舊小區造血功能和發展活力的一次有益嘗試。下階段,該經驗將逐步予以推廣,讓居民切實感受到補繳的實惠,從而吸引更多業主參與。
C 鄞州密碼之“私人訂制”
老舊小區整治改造事關品質強區建設,而且面廣量大。為確保實打實地推進這項民生實事工程,我區對所有的老舊小區實行了菜單化管理、項目化組織和定制化改造,根據不同小區的特點制定改造方案,實現垃圾分類、“僵尸車”整治、有序化停車、植綠護綠、污水零直排改造等不同改造項目類別之間的統籌推進。
對于整治改造,鄞州并沒有一刀切地實行強制推進,而是以居民群眾為主體,在順應群眾期盼的基礎上,對小區建筑物本體、市政配套設施和其他配套設施等進行適度改造、提升。同時根據小區特點,因地制宜,實行群眾點單的菜單式改造模式。相應地建立“儲備項目庫”制度,擇優選取“共同締造”基礎好的項目列入政府投資計劃庫。
對于老舊小區整治改造的“私人訂制”,明樓街道的居民感觸頗深。在整改開始之前,街道特意邀請業委會、居民代表、物業等相關人士前來出謀劃策:風風雨雨幾十年,樓體臟兮兮了,選什么顏色粉刷?樓前綠化帶里的停車位,要不要保留?居民建筑垃圾、日常非生活垃圾怎樣清運?老舊住宅小區屋頂漏水、墻面滲水、外墻脫落怎么處置……隨后,根據這些問題制定相應的整治菜單,確保整改工作更實、更細。
有了菜單化的管理和定制化的改造,我區的老舊住宅小區整改實現了多個方面的完美結合。首先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以自下而上為主,改造政策和居民意愿有機結合。其次是有效整合涉居建設項目,“三微”改造與專項工作結合,統籌安排,集中投資,集中建設,一次見成效。第三是改造與管理相結合,建管并舉,建立改造后的長效管理機制。最后是基本改造與自選改造相結合,按照“先民生、后提升”“先安全、后功能”要求,屬于基本民生保障類的基本改造項目在改造方案中統籌考慮并落實,對于提升類的自選改造項目也可根據業主需求加以考慮。
針對老舊住宅小區整改,東勝街道史家社區專門設置了一個平臺名為“圓桌聽證會”,社工、墻門代表、黨員代表、群眾代表聚在一起、各抒己見,社區將意見和建議進行整理,制定相關的解決方案,然后趁熱打鐵推進后續維修工程。通過“圓桌聽證會”,小區內不少年久失修、破損不堪的道路得到了及時修復;銹跡斑斑的防盜墻門重新上漆后煥然一新;開裂、掉漆的社區之窗舊貌換新顏。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全區所有的老舊小區如今已經基本確立了“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共同締造理念。居民的意識有了徹底的轉變,從“要我改”轉變為“我要改”,充分激發了居民的主動性。同時,居民群眾已經取代政府部門處于改造主體地位,政府大包大攬的包辦模式已成功轉變為政府居民共同締造模式。此外,整改方式也從最初的側重硬件的工程性改造,提升到了建管并重保長效。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