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季節一過,在享受稻谷歸倉豐收喜悅的同時,如何處理大量留在田間的秸稈,成為農戶們面臨的一道難題。
過去將秸稈一燒了之,不但污染空氣,還影響航空等交通安全。海曙區農林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說,秸稈禁燒令出臺后,農業部門通過“還田肥田”等方式,為秸稈找到了一條好出路,不僅達到了理想的治理效果,而且助力農業生產發展。
據統計,2017年海曙農作物秸稈收集量約為9萬噸,其中實現肥料化利用7.9萬噸。主要方式是將秸稈經收割機或秸稈還田機粉碎后,均勻拋撒、覆蓋還田,以改善土質,增加氮、磷、鉀、有機質等含量,同時蓄水保墑、調節地溫,降低田間雜草密度、調節土壤pH值,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此外,還有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以及飼料化等利用方式,海曙的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3%。
而秸稈綜合利用最具海曙特色的“新出路”是用秸稈對雷筍、貝母進行覆蓋保溫。
“用稻草秸稈對雷竹林進行保溫覆蓋,替換原先作為覆蓋材料的鴨糞,減少礱糠用量,提高發熱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還能一定程度上增加雷筍產量。”海曙區農業技術管理服務站工作人員馮千晏介紹,“秸稈覆蓋后雷筍出筍時間提前,也能賣個好價錢。”近幾年,雷筍田稻草秸稈覆蓋栽培技術在海曙已大面積推廣,還帶動周邊的奉化、余姚,推廣面積約為3000畝。
上個月,鄞江和章水鎮的浙貝母農田里也鋪上了稻草。海曙區高級農藝師邱宏良介紹,這項“貝母廢草覆蓋技術”,靈感來源于對馬鈴薯稻草覆蓋,采取稻草打碎和未打碎兩種方式,分別以15厘米、20厘米、25厘米的厚度進行覆蓋栽培。廢草覆蓋透氣性好,不易腐爛,種出的浙貝母根系發達、莖葉旺盛,且不再使用除草劑,減少了土壤污染。收獲時,貝農采挖也省力方便。“去年試驗田畝產超1000公斤,高于普通浙貝母田。今年示范面積增加到10畝,并新增了免耕覆蓋和多品種試驗等項目。”
筆者了解到,秸稈還田后,可以少用肥料,改良土質,不過成本不低。比如必須花3000多元在收割機上安裝切草裝置,同時耗油明顯增大。據估計,一畝水稻,從收割、切草到秸稈還田,成本要130元,其中收割費用60元,切草20元,還田50元。
為此,海曙以“政府扶持、企業主體、農戶參與、市場化運行”的方式,去年財政安排了250萬元,并對年收集貯存或利用規模在500噸以上以及建立秸稈全量還田示范方、秸稈收集貯運中心進行補助。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