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鄉村是一個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從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制訂出臺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到被列為浙江省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再到統籌城鄉發展水平連續多年居全省首位……改革開放40年來,紅船起航地嘉興在城鄉一體化中敢為人先,書寫了一份協調發展的亮麗答卷。
“讓鄉村成為城鎮的花園,城鎮成為鄉村的廳堂。”走進如今的嘉興,城與鄉如一枝并蒂蓮,兩處各芬芳:一邊是千里沃野,一邊是高樓廣廈;一邊是美麗鄉村承載起“大景區”“大花園”的夢想,一邊是中心城市品質功能加速升級。在嘉興,城市文明與鄉村風情深度融合,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全面繁榮的新型城鄉工農關系正加快形成,一幅互動共融、共存共榮、并駕齊驅的動人圖景躍然紙上。
數讀發展
40年,嘉興劃出了一條鮮明的城鎮化發展曲線。上世紀80年代初,嘉興城區人口為11.4萬人,建成區面積僅為7.7平方公里;到2017年底,嘉興市區城市建成區內的城區人口約83萬人,建成區面積約126平方公里。1980年,嘉興全市人口城鎮化水平僅為11.8%,2000年,這一數字增長到了38%。而到2017年底,嘉興已有64.5%的人口實現城鎮化。
40年,嘉興在田園中收獲希望。截至去年底,嘉興市年經常性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村已達72.5%,并已全面消除年經常性收入50萬元以下的薄弱村。
40年,嘉興城鄉之間,漸行漸近。2017年,嘉興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5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36元,收入比1.69:1,繼續保持全省最低,同時,嘉興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4年居全省首位。
時代回眸
走出統籌城鄉改革發展之路
“40年前,一天三頓,米飯管夠,就是我們莊稼人的夢想。”盛起一碗熱氣騰騰的白米飯,海鹽縣于城鎮呂家村村民朱沈良忍不住感嘆。在他的記憶中,上世紀70年代末的嘉興農村,與全國其他地區的農村一樣清貧。
當改革開放大潮涌起,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讓嘉興農民徹底解決了溫飽問題。然而站在寧靜田埂上眺望,不遠處的城市正在喧囂中飛速成長,城與鄉之間,依然有著一道無形的墻。
如何越過這道墻,讓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向“一元結構”的轉化?作為全國實施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最早的區域之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邁進,嘉興早早做好了準備,每一步都走得堅定又有力:
時針回撥,2003年,“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城鄉協調發展優勢,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寫進了“八八戰略”,把嘉興打造成為浙江乃至全國的城鄉一體化先行之地,成為此后嘉興歷屆市委、市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標。我市將城鄉一體化確立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大戰略”之一。
嘉興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第一次躍居全省首位是在2004年,這一年是嘉興城鄉一體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一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專程到嘉興蹲點調研,認為嘉興有條件成為全省統籌城鄉發展的典范。也正是在那一年,中央、省委和市委分別以1號文件的形式,明確把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作為今后一個時期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同時,嘉興成了全國第一個制訂出臺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地級市。同樣是在2004年,嘉興市開始全面推行“百萬農民培訓工程”,實施城鄉“就業政策、招聘市場、服務制度、用工管理、社保體系”五個統一,消除城鄉就業的各種政策壁壘,實現城鄉平等就業。
2008年,是嘉興統籌城鄉發展的“拐點之年”,這一年我市制定出臺了《嘉興市打造城鄉一體化先行地行動綱領》、《關于開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等,并被列為浙江省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全面開展了以優化土地使用制度為核心的“十改聯動”,在全國引起關注,由此,嘉興城鄉一體化開始從硬件的無縫對接向制度融合邁進。
近年來,嘉興統籌城鄉發展的“鼓點”愈來愈密集:2013年,嘉興委托浙江大學開展了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五年績效評估;小城鎮是連接城鄉的節點樞紐,2016年,嘉興在全省率先啟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70個小城鎮列入整治計劃,成為進一步改善城鄉環境的重要抓手;2017年,嘉興專門制定實施了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四個行動計劃”;2018年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啟動之年,今年6月,嘉興市出臺了《關于堅定不移推進城鄉一體化全面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地的意見》,提出力爭到2022年,建成10個鄉村振興示范鎮、100個示范村、1000個示范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5000元……
城鎮繁榮、鄉村美麗,翻過一頁又一頁編年史,嘉興走出了一條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生產生活生態相互融合、改革發展成果城鄉共享,具有嘉興特色的統籌城鄉改革發展之路。
邁向高質量鄉村振興示范地
臨近天文大潮期,一大批游客涌入位于海寧市丁橋鎮新倉村梁家墩,觀潮水、吃缸肉、住民宿……這個“網紅村”里,“村黨總支全面引領,公司運營管理,村民自主經營”的鄉村旅游新模式紅紅火火,靠著這棵“搖錢樹”,當地不少農戶把自家農房改造成為餐廳、民宿、咖啡廳,腰包越來越鼓。在嘉興,這樣的村莊不止一處,從秀洲區新塍鎮的潘家浜,到南湖區鳳橋鎮聯豐村的王祥里,再到平湖市新倉鎮三叉河村、嘉善縣姚莊鎮北鶴村……去年,嘉興首批15個村莊躋身省3A級景區行列,其中許多村莊的年接待游客量都在10萬人次以上,美麗鄉村全面激活了鄉村美麗經濟,綠水青山變成了真金白銀。
“滴滴!”早上8時,375路公交滿載著早高峰通勤趕路的居民,準時駛出秀洲區王江涇鎮虹陽公交樞紐站。這條已開出5年的公交線路看似平凡,卻有著不同凡響的意義:它是全省首條鎮村公交標準化線路,是嘉興將城市公交延伸到鄉村的一個里程碑。目前,嘉興作為鎮村公交服務標準化國家級試點地區,全市792個行政村已經實現“村村通公交”,城鄉公交一體化率和鄉鎮夜班公交覆蓋率均達100%,全域公交比例達到99.4%。
“沒想到這么專業的書,在家門口就能與市里的圖書館通借通還。”家住南湖區余新鎮農莊村的小吳興沖沖地從村里的農家書屋抱回了一套《數控機床設計》。為了讓更多農民能看書、看好書,我市率先探索了“嘉興市城鄉一體化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并在全國得到推廣。農家書屋往往是農村文化禮堂的“標配”,截至2017年底,我市已累計建成559家農村文化禮堂,2017年全年開展了教育教化、家德家風、文化文藝等活動3.5萬余場,極大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小區里小孩子很多,‘僵尸車’停在人行道上,也是一個安全隱患……”前不久,桐鄉市高橋街道越豐村舉辦了一場“板凳法庭”,高橋街道司法所、越豐村調解主任、村道德評判團組成的調解團你一言我一語,結合法律法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半小時內就化解了一個鄰里糾紛。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的“三治融合”正是從這里起步。5年來,“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鄉村治理新格局在嘉禾大地上逐漸形成。
繪就城鄉共享的美麗底色,建好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平臺,唱響獨具特色的區域品牌,深化城鄉融合的改革機制,推進“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一個個生動的畫面,背后是嘉興城鄉協調發展的堅定步伐。根據浙江省統計局2005年以來每年發布的統籌城鄉發展水平評價報告,嘉興城鄉已進入深度融合發展階段。
站在城鄉融合發展的百尺竿頭,嘉興正聚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砥礪前行,全力奏響新時代的田園牧歌、復興升級版的農耕文明、打造世界級的詩畫江南、建設高質量鄉村振興示范地。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