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南區污水處理廠
咸祥鎮灘涂
劃船社區居民體驗垃圾分類、環保DIY活動
百丈街道城管義工在波特曼大街撿拾垃圾
內河生態養護
區環保局工作人員在大嵩江取水樣
整潔的奧克斯公司生產車間
單位GDP能耗0.31噸標準煤/萬元,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8.71立方米/萬元;秸稈綜合利用率為93.06%,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為100%,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地表水水質好于Ⅲ類的比例為76.47%,空氣質量優良率為89.7%,AQI常規六項污染物均達到二級及以上標準,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達標率為81.25%……
從資源節約利用,到綠色產業發展,環境質量改善,生態系統保護,以及人居環境和制度機制的完善,歷時15年,鄞州在爭創生態文明示范建設上持續發力,各項指標均達到,或遠超創建要求——
2003年,在全區第十一次黨代會上,鄞州區委、區政府作出建設“生態鄞州”的決定,正式拉開生態文明建設的帷幕。
2005年起,鄞州區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論,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先后提出打造“美麗鄞州”、提升生態質量、建設“名城強區”等戰略。
2017年,鄞州區制定并出臺《鄞州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7-2025年)》。
2018年3月,鄞州區召開生態文明建設動員大會,明確今后三年的建設目標任務,并向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發起最后的攻堅沖刺。如今,在全區上下齊心協力、共同努力下,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2017年,新城區AQI指數空氣質量優良率為81.2%,較2015年提高了6.2%,2018年1~11月,這一數據更是提高到了89.7%;地表水水質優良率達到76.47%,較2015年提高了49.8%,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等指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全區黑臭河垃圾河全面消除,市控以上斷面消滅劣Ⅴ類,建成污水零直排鎮(街道、園區)5個,鎮村河道呈現“河變深、水變清、岸變綠、景變美”的新面貌。
全區園林綠化進一步優化,占地72公頃的鄞州公園、占地62.8公頃的院士公園、占地90公頃的生態走廊,以及甬江沿江綠化帶、奉化江沿江綠化帶等已經成為鄞州城區的綠化框架。
美麗鎮村風景線布局更為合理,在對山水生態、田園風光、產業特色、人文歷史等資源的合理規劃布局下,一個個“樂居、樂業、樂游、樂活”的美麗鎮村串珠成鏈。
機制建設為生態文明護航
目標考核明確
環境保護是一項艱巨工程,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綜合運用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和社會“自治之手”,建立健全緊密聯系的制度框架,對政府、企業和社會的生態環境行為進行有效規范、引導和監督,強化環境監管執法,構筑多渠道公眾參與機制,形成政府、企業和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及多方互動的“共治共享”治理模式,是生態文明碩果永結不衰的可持續方式。
2018年,是鄞州區爭創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區的攻堅之年,為此,我區成立了由區委書記任組長,區長任常務副組長,全區各部門、各鎮(街道)共同組成的美麗鄞州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全區建立美麗鄞州建設考核機制,生態建設在鎮(街道)年度目標管理考核中的比重逐年增加,2018年度區對鎮(街道)的生態文明考核占比從2017年的14%升至23%以上。各鎮(街道)積極發揮環境保護工作站的作用,形成“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區鎮聯動、齊抓共管”的環保網格化管理格局。
同時,區委、區政府制定出臺《鄞州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7-2025年)》,引領全區向省級乃至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目標邁進。先后編制《鄞州區水功能區、水環境功能區修編方案》《寧波市中心城區(鄞州區)環境功能區劃》等重要的生態保護規劃文件,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為生態文明建設護航。
秉承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
水清天更藍
水清、天藍,這應該是觸手可及的生態環境,也是生態文明示范區創建最基本的要求。過去幾年,尤其是2012年以來,鄞州區系統開展“五水共治”,大力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實行建設和修復并舉,在推動水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和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治水清河方面,開展剿滅“劣Ⅴ類水體”、創建“污水零直排區”等專項行動,2017年,全區市控以上斷面全部消滅劣Ⅴ類,137條劣Ⅴ類小微水體也全部整治完畢并通過銷號驗收,共整治入河排污口和混排口1965個。大規模開展河道疏浚整治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僅去年一年,就完成清淤300余公里,并通過河道調水、內河執法、生物治河、沿河地下雨污管網改造等措施,使河道水質得到明顯改善。落實全覆蓋的城區內河水質養護,目前城區140條內河均已落實了市場化的水質日常生態養護。
河水污染,成因在岸上,全區累計建成污水主干管244.4公里、鎮(街道)污水收集管190.3公里,并著手實施濱海污水處理廠的提標建設。在農村污水治理方面,完成投資10億余元,開展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等設施的建設,農村污水應治理村覆蓋率達99.4%,農戶受益率72%,通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全區范圍內的截污納管。持續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從2014年開始,我區系統實施畜禽養殖整治,累計投入資金3.6億元,關閉禁養區內和治理不達標的畜禽養殖場(戶)891家,而非禁養區內36家(區劃調整后只有14家)養殖場也全部完成“一場一策”生態化治理,另外,推進生態農業循環項目,組織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和有機肥推廣工作,2017年完成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27萬畝次,補貼推廣各類專用配方肥1431噸、商品有機肥8300噸,減少不合理化肥施用量192噸。推進冬耕快腐還田、秸稈粉碎快腐還田,實現資源化利用,2017年全區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率達94%。
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堅持源頭預防、強化治理,以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工業企業污染整治、機動車污染防治、揚塵治理為突破口,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建立健全鄞州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管理機制。至2017年,已完成24家企業的VOCs治理,共淘汰2.2萬輛黃標車,開展了化工、涂裝、印刷、印染、木業五大行業整治,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18年1~11月,鄞州大氣環境質量優良率為89.7%,較去年同期提高6.9%,空氣質量指數AQI常規六項污染物均達到二級及以上標準。
高效經濟與生態發展并舉
產業優化升級
綠色發展,生態優先。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鄞州先后提出打造“美麗鄞州”、提升生態質量、建設“名城強區”等戰略,牢固確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要求經濟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幾年來,全區以綠色低碳發展為指引,深化行業整治提升。如積極推進鄞州電鍍集聚區的整治提升,按照“高起點規劃、高門檻準入、高水平建設、高標準管理”的要求,電鍍企業由51家減少到17家,生產廢水排放量從86.2萬噸減少到36.7萬噸,有效利用了土地資源,減少了污染物排放。同時,深入開展鑄造行業的轉型升級,其中2017年底至2018年,全區關閉鑄造企業3家,淘汰產能8000噸,現在,鄞州的鑄造企業已經從十年前的159家減少到了22家。另外,還進一步鞏固提升印染、造紙、化工、金屬表面處理、食品加工等行業的整治成果,實現產業不斷升級轉型。
生態文明示范區的創建歷程,更是鄞州經濟加快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如今,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構成了我區生態經濟發展的主引擎。2017年,區劃調整后的新鄞州發展如虎添翼,依托東部新城、南部新城的城市雙核,積極推進金融、商務、航運、會展等資源,文化創意、研發設計、科技創新等平臺的集聚,實現制造業與服務業優勢互補。產業結構從“二三一”調整為“三二一”,目前全區商務樓宇達到138幢,總商務面積486萬平方米,金融服務、航運物流、商貿會展等服務行業在全市領先。
環境執法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區環保部門嚴格把牢建設項目準入關,提前介入參加項目評審,對不符合環境功能區要求、產業政策等審批原則的項目堅決不予審批,嚴防新的污染項目產生,如對區域范圍內未納管區域嚴格執行涉水項目禁批,過去一年,審批項目否決率達25%。另一方面,在環境執法上,堅持“巡查、聯查、排查、抽查”制度,深入開展“亮劍”系列環保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違法排污現象。2015年以來,全區共查處違法企業和經營戶700余家,罰款總計5000余萬元,查封環境違法企業(加工點)129家,涉嫌環境犯罪移交公安部門案件30件,涉案人員52人,有力地震懾了環境違法行為。
持續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改善
宜居指數提高
“美麗鄞州”建設,是整個鄞州的大事,更關系到每個鄞州人工作、生活的幸福指數。
從2010年開始,“森林鄞州”建設被提上日程,在農林、城管、交通等部門的有力推進下,全區平原綠化、森林城市創建、綠色碳基金籌集和碳匯造林等工作有序推進。截至目前,全區林地保有量為2.28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3.57%,森林蓄積量為150萬立方米。城區范圍內也不斷提檔升級園林綠化,建立“一路(中山路)、兩核(市政府和區政府兩大政府職能核心區塊)、兩肺(鄞州公園、院士公園)、三帶(甬江沿江綠化帶、奉化江沿江綠化帶、生態走廊)、多點(口袋公園)”的多層次城市綠地基礎框架,滿目蔥翠不再是城里人的“奢望”。
綠意盎然只是基礎,整潔、美麗、有序,是鄞州人共同的宜居目標。最近兩年,鄞州推進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全區實施整治項目275個,總投資45.3億元,全面整治環境衛生“臟亂差”問題,完成“兩路兩側”專項整治行動,推進“三改一拆”工作。截至目前,全區累計處置違法建筑523.15萬平方米,完成“三改”796.69萬平方米,有四個鎮完成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年度任務。在這場大刀闊斧的除臟治亂過程中,鄞州還積極培育美麗鄉村示范鎮村和美麗鄉村風景線創建,強力推進“整潔田園、美麗農業”建設工作,營造了一批“點上出彩、線上美麗、面上潔凈”的美麗新田園。
垃圾分類是這場環境整治中的重頭戲,也是涉及面最廣、參與人數最多的一場整治熱潮。目前,鄞州已在城區內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新建、改建社區垃圾房近百座,改造垃圾桶點位6500余個,明確了區、街道、社區三級推進網絡,組建了垃圾分類督導員、培訓員、志愿者三支隊伍,并開展形式多樣的垃圾分類宣傳培訓活動。全區361個小區中已有301個小區21.7萬戶居民開展垃圾分類,居住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83.4%,機關事業單位、中小學校、國有企業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全區垃圾分類精準率達到63.7%,市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達到94%。而在農村,全面啟動農村生活垃圾“三化”處理,區政府出臺《關于推進農村生活垃圾“三化”處理工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規范分類、投放、處置、收運工作內容,截至目前,已開展農村生活垃圾“三化”處理的村有115個,覆蓋率達到62.8%,并涌現了東吳鎮三塘村、云龍鎮上李家村等一批垃圾分類推廣的先進典型。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