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五點鐘不到,王勇軍便聆聽著悅耳的鳥鳴聲,穿梭在深圳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中,開始觀察、記錄和研究途徑此處的鳥類。這樣的生活伴隨著他的職業生涯持續了數十年。 在任期間,他始終把保護、研究和恢復深圳紅樹林作為自己最大的使命,并為此做出了諸多貢獻。
“我這輩子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專業和心血保護紅樹林。”已滿頭銀發、退休多年的王勇軍表示。在退休前,他曾擔任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同時,他也是生物學研究員、林業高級工程師。
紅樹林生態系統是世界上最富多樣性、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如今,深圳的紅樹林已然盛名遠播。在深圳灣東北岸、逶迤海岸的紅樹林里,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候鳥在此過冬,這里是鳥類的天堂,更是深圳人引以為傲的靚麗名片。
“我來深圳時已40出頭,后半生都與紅樹林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在大眾認為生態環境要為經濟建設讓路之際,我是堅持站在保護紅樹林第一線的。” 王勇軍表示。
保護工作初期舉步維艱
來深圳之前,王勇軍在湖北大學生物系做系主任助理。他認為,教書育人與保護紅樹林都是讓他有成就感的事業。但是,他離開了學校,總是可以找到替代他的教師,而在當時那個年代,能有條件為紅樹林保護發聲的卻非常少,責任感促使他投入一場又一場的紅樹林保護運動中。
“逆流而上”,是王勇軍在深圳保護紅樹林時的感受。
上世紀90年代,對于深圳而言,是一個充滿干勁和希望的年代,那個年代的深圳人走路很快,面容積極,這種激情和活力吸引了王勇軍。恰逢當時的福田區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需要專業人才,經過一番努力,王勇軍在1992年元旦過后正式上任。
上任后不久發生了一件事,對王勇軍觸動很大。1993年,王勇軍在監測候鳥的時候發現了一只餓到皮包骨頭的候鳥,通過查詢這只鳥腳上的“環志”(科學家給鳥戴的腳環)信息發現,它是14天前從澳大利亞飛過來的,到達深圳的時候,已經14天沒有進食了,在深圳補給食物后,將要繼續飛往西伯利亞。深受觸動的王勇軍開始思考:“如果我們人類沒有保護好鳥類的棲息地,那么它們中途要在哪里休息呢?又怎么補充食物呢?”就是那時,他下定決心,一定要保護好這片紅樹林,為候鳥們提供一片安全的棲息地。
王勇軍來深圳的時候,正是深圳第二次建設浪潮的開端,當時市里正在全力開發福田,福田保稅區是首批建設項目之一。盡管王勇軍曾經做過一些努力,但還是未能阻止深圳市在保護區的填海工程。填海的速度很快,夜以繼日、馬不停蹄地填,保護區內的500多畝紅樹林就這樣填沒了。
“當時我感到非常心痛。因為灘涂濕地是深圳灣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之一,紅樹林作為其中生物量最大的一個中心區域,不僅保護海岸,而且棲居著豐富的生物種類,一旦被破壞,將來恢復是不可能的,這是無法估量的損失。”
即使在紅樹林被部分破壞的情況下,他還是堅持在紅樹林周邊進行調查記錄和研究。“我經常騎自行車或步行,一次又一次轉遍整個保護區。”
同樣讓紅樹林保護工作舉步維艱的,還有民眾的不理解。那時候大多數深圳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紅樹林”,更不知道保護區是做什么的。
讓王勇軍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當時紅樹林周圍的村民有人組織往紅樹林里倒垃圾,五十元一車垃圾,快把紅樹林給填滿了,當時王勇軍帶著執法人員去阻止村民,但無奈對方過來阻止執法的人員更多。
“可以看到,當時社會對破壞紅樹林這件事情沒有太大反應,那時只強調發展,沒人談生態環境保護。但這樣發展下去的后果我們非常清楚,所以尤為痛心。”
于是,多年來,王勇軍也把環境宣傳教育作為他的工作重點,通過組織市民進入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內參觀學習,讓他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紅樹林的重要性。
濱海大道北移之爭“取勝”
1992年,深圳的紅樹林再次面臨生死考驗。那年,深圳的濱海大道規劃建設已提上日程,方案顯示,濱海大道要從紅樹林保護區穿過,并計劃用保護區內的400多畝地建設一個污水處理廠。
王勇軍和他的同事們都覺得:“這怎么行!這是不科學的,濱海大道要北移!”。于是他們不停地向市政府寫報告,要求調整規劃。可按照國土規劃部門的說法,深圳沒有地方建污水處理廠了,濱海大道也只能從紅樹林穿過,只有這樣是最合理的。
雙方的爭論一直持續到1994年。然而在當年10月,國土規劃部門公布的調整方案中,路還是要把紅樹林一分為二,污水處理廠還是要建,并且開始行動了。
眼看施工在即,紅樹林即將遭到砍伐,王勇軍和同事們清楚地意識到,再不采取任何行動,保護區將名存實亡。時任保護區主任黃喬蘭態度很堅決,給人大寫了個緊急報告,還給省林業廳也寫了報告,引起人大、政協、媒體的關注,
新聞媒體也開始播報有關新聞,社會輿論在升溫,紅樹林保護問題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
最終,經過各方努力,濱海大道的建設北移了200米,成功把紅樹林保衛了下來。王勇軍表示,從長遠來講,紅樹林的生態價值對城市長遠發展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深圳灣的紅樹林保護下來,對其周邊的宜居環境、投資環境、城市景觀,包括現代化城市的品位,甚至對于深圳市的綜合競爭力都是有所提升的。
通過王勇軍和同行們的努力,如今深圳的紅樹林已經開始慢慢在恢復,與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一起構成了具有國際意義的深圳灣濕地生態系統,也成為深港邊界上最具特色的風景線。
得益于得天獨厚的研究條件,王勇軍和他的團隊與國內數十家研究單位合作,共出版了6本有關紅樹林的專著,發表了數百篇學術論文,為世界各國保護紅樹林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持續發揮“余熱”,積極建言獻策
盡管已經退休多年,王勇軍的身影依舊活躍在環保一線。如今,王勇軍是深圳市決策咨詢委員會中的一員,他時刻關注著深圳市與環境有關的突出問題和重要決策,并開展專題調研,為政府建言獻策。可以說,在深圳的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王勇軍依舊發揮著重要影響。
去年5月,深圳市鬧市區塘朗山首次發現野生豹貓,這讓生態走廊的話題一度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野生保護專家表示,塘朗山只有3萬畝的自然林地,不足以支撐更多豹貓的生存繁衍,建設生態走廊,可以擴大豹貓的獵食范圍,更有助于豹貓種群間的交流與繁衍。
王勇軍及其團隊于更早時就注意到了生態走廊被破壞的問題。王勇軍表示,深圳在早年的建設過程中,道路、鐵路的等公共設施把原有的生態走廊阻斷了,如今深圳必須建立安全保障體系。
作為深圳市決策咨詢委員會中的專家,王勇軍憑借自己畢生學識,就修復生態廊道問題向相關部門提出大量意見。幾經努力,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林業局)于去年發布了《深圳市城市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其中指出,深圳未來將依托山體、水庫、海岸帶等自然區域,連通大型生態用地,重點建設東部地區的山脈通道,保護梧桐山周邊地區與香港的陸域生物通道。到2020年,深圳將構建9條生態走廊,連接各大區域森林、濕地、綠地,保護生物多樣性。
近些年來,王勇軍為深圳的生態環境保護提出的建議已有12項被相關部門采納,包括將紅樹林命名為深圳市的“市樹”、控制紅樹林保護區周圍的樓層高度等。
在積極建言獻策的同時,王勇軍也在通過政協提案、市民講堂、志愿行動、媒體交流等方式向市民傳遞生態環保理念,增強市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王勇軍認為,保護紅樹林是他這輩子做的最有意義的事,今后也將為此付出更多努力,持續發揮自己的“余熱”。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