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乱亚洲色图,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国产精品观看一区二区!,丰满人妻老熟妇伦人精品小川桃果

您當前的位置 :浙江在線 > 環保頻道 > 即時報 正文

積極拓展海洋生態合作“朋友圈”

發布時間:2018-11-06 14:56:33 來源:中國海洋報 記者 蘭圣偉

1.jpg

11.jpg

  科研人員正在采集底棲生物樣品 海洋三所供圖

  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潟湖……東南亞擁有高度多樣的生態系統,對區域內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無疑是全人類的共同職責。同時,東盟國家地處“一帶一路”陸海交匯地帶,是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方向和重要伙伴。

  近年來,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發揮自身優勢,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在海洋生物多樣性觀測、典型海洋生態調查、技術援助、研討培訓等方面與東盟國家開展務實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為實現亞太區域海洋可持續發展做出了新貢獻。

  “印尼模式”

  海洋三所與東盟國家的合作,最早始于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和東帝汶之間呈三角形的水域又稱珊瑚礁三角區,面積約600萬平方公里。盡管只有全球海洋面積的1.6%,但該區域卻是世界1/4海洋生物的家園。”海洋三所博士杜建國說,受過度捕撈和海水升溫等因素影響,珊瑚礁三角區生物多樣性目前正面臨嚴重威脅。

  作為東盟最大的經濟體和海洋大國,2007年印尼率先提出珊瑚礁三角地域計劃——珊瑚礁、漁業及食品安全(CTI-CFF),具體目標包括優先區域劃分與積極管理、適應氣候變化和改進瀕危物種的保護現狀等。

  “海洋三所在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等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雙方的合作可謂一拍即合。”海洋三所副所長陳彬說。

  2010年11月,海洋三所與印尼科學院海洋研究中心簽署海洋科技合作備忘錄。根據協議,雙方將在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系統管理、海洋環境保護與監測技術、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等領域開展合作,海洋三所還將為印尼方提供上述領域的技術培訓。

  2012年,雙方開始實施中印尼海洋生態站建設及熱帶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研究合作項目。2014年,依托中印尼海洋合作基金,雙方的合作更進一步,中—印尼比通聯合海洋生態站建設全面推進。該站位于珊瑚礁三角區中心地帶,為雙方開展熱帶典型海洋生態系統觀測與研究提供了良好條件。

  自此,遠赴印尼開展聯合調查就成了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的一項常態化工作。

  “從2012年至今,我們與印尼方先后開展了十余次多學科聯合調查,共派出科研人員100多人次。調查范圍涵蓋海洋生態學研究的各個方面,包括浮游生物、底棲生物、游泳生物等類群,以及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典型生境,涉及的學科也從海洋生物擴展至海洋化學、海洋水文等領域。”陳彬告訴記者。

  多年的聯合調查換來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海洋三所的科研人員共鑒定出1407種海洋生物,并發現4個水母新種。研究發現我國沿岸珊瑚礁區域的造礁石珊瑚與珊瑚三角區的珊瑚具有親緣關系,而魚類則存在明顯的遺傳分化,城市發展引起的近岸污染加劇了紅樹林濕地土壤的溫室氣體排放。截至目前,已發表學術論文23篇,出版英文專著4部,編撰會議論文集3部。

  “其間,雙方共召開6次學術研討會,海洋三所為印尼方培訓青年科學家11人次,極大地提升了印尼方在海洋生物分類鑒定、珊瑚分子生物學研究、紅樹林固碳、海洋水文等方面的能力。”杜建國說。

  順勢延伸

  2013年,中國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中國—東盟海洋領域的合作迅速升溫。特別是伴隨著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中國—東盟海洋公園生態服務網絡平臺建設”和“中國—東盟瀕危海洋物種合作研究”等項目實施,海洋三所與東盟國家合作不斷延伸。

  2015年,海洋三所與泰國朱拉隆功大學、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海洋與地球研究所建立合作關系。科研人員先后赴泰國尖竹汶河口、林信海岸、思昌島、清河河口、洞薩海域,馬來西亞停泊島、熱浪島、吉蘭丹河口、吉蘭丹沿岸潟湖、巴生港等地聯合開展熱帶海岸過程與海灘地貌、珊瑚礁、紅樹林、海洋哺乳動物、魚類多樣性、底棲甲藻多樣性、生態連通性等聯合調查研究。

  多次赴泰國和馬來西亞參與聯合調查的海洋三所研究員顧海峰說,截至目前,我方科研人員先后在泰國開展了5次海岸與海灘過程調查、2次珊瑚礁聯合生態調查、2次紅樹林聯合生態調查和3次海洋哺乳動物調查;在馬來西亞開展了3次珊瑚礁聯合生態調查、1次紅樹林野外聯合調查。獲得了大量野外樣品和視頻數據資料。同時,海洋三所還為兩國培訓技術人員34人次,發表論文11篇。

  這些調查與成果為研究海灘海岸第四紀環境演變和海岸演化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深入了解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影響,紅樹林濕地的固碳能力及對氣候變化的調節作用提供了科學依據。除此,海洋三所還協助合作方建立了海洋珍稀哺乳動物(中華白海豚)個體識別數據庫,以提高其在海洋珍稀瀕危物種的調查、保護和管理能力,為合作方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海洋珍稀瀕危物種保護提供了范例。

  2016年,“中國—東盟海洋公園生態服務網絡平臺建設”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旨在通過研討、培訓和現場調研,促進海洋公園網絡的形成。

  “時至今日,已有7個海洋公園及海洋公園選劃區加入本示范研究項目。我方科研人員赴東盟國家順利完成了8次海洋公園示范區多專業聯合生態調查。”顧海峰說,今年4月,中國—東盟國家海洋公園生態系統管理國際研討會在廈門開幕,與會各方就海洋公園建設與管理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

  共享“中國經驗”

  豐碩的成果源于深厚的科研基礎。多年來,海洋三所充分發揮海洋科技和人才集中的優勢,在濱海保護、沙灘修復、無居民海島保護、珍稀動植物保護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大突破,這也為其對外開展海洋生態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與東盟國家的合作中,海洋三所海洋生物與生態實驗室參與承擔了大部分聯合調查任務。“目前實驗室共有10個課題組,研究領域包括海洋生物多樣性、熱帶—亞熱帶海域典型生態系統、海洋污染生物生態效應、海岸帶生態保護及生態系統管理等。”該實驗室副主任黃浩說,為了做好聯合調查,各個課題組抽調精干力量全力以赴,涉及專業學科之廣、使用設備儀器之多均是前所未有的。

  今年5月和8月剛參加完馬來西亞、泰國聯合調查的顧海峰等人,12月將再次趕赴泰國,這也成為大多數科研人員頻繁出海執行調查任務的真實寫照。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東盟國家海洋調查技術和裝備有限,許多先進儀器設備只能從國內攜帶。加之每次聯合調查時間短、任務重,對科研人員來說都是一種不小的考驗。

  陳彬說:“開展聯合調查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多學科攻關找到影響當地海洋環境的最突出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同時借助培訓等技術援助,切實提升合作方的科研水平。”

  憑借自身深厚的海洋科研積淀,海洋三所不斷拓展深化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海洋科技合作交流,海上“朋友圈”越來越大。近期,海洋三所又與緬甸簽署了備忘錄,圍繞海洋生態監測調查展開合作;11月,海洋三所還將與斯里蘭卡簽署合作文件,進一步深化雙方交流合作。

  “通過一系列海上合作,海洋三所不僅密切了與東盟國家海洋管理機構、高校、科研機構的學術交流,保持了頻繁而良好的互動,還加深了中國同東盟國家人民的友誼,贏得了相關國家的贊譽。”陳彬告訴記者,未來,海洋三所對外合作將逐步拓展至東盟9個沿海國家,交流合作的方式和領域也將越來越廣泛,為“一帶一路”的務實合作做出應有貢獻。

標簽: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珊瑚礁;東盟國家;紅樹林;印尼;海洋責任編輯:孫璐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