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學雷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與氣候研究中心副主任劉琳
●主持人:本報記者 朱彧
近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呼吁各國采取行動,為把升溫控制在1.5℃內而努力。那么,全球變暖將給海洋環境帶來什么影響?如果全球升溫不受控制,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什么嚴重后果?我國目前在海洋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本報記者采訪了張學雷和劉琳。
記者:如果全球升溫不受控制,海洋溫度不斷上升,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什么嚴重后果?
張學雷:海水溫度持續上升,將加快生物的呼吸作用和降低溶解氧的溶解度,直接導致缺氧區、無氧區等“海洋荒漠”擴張,加重海洋酸化的危害,導致海洋生物向兩極遷移,極地海洋生物面臨更大的生存競爭,熱帶的珊瑚等定居型生物則可能大量死亡。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將淹沒現有的許多重要濕地生境,而這些濕地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和食物產出的基地。海水持續增溫還將改變許多生物的生理代謝甚至是生活史,影響其體貌變化,由此,導致生物間復雜的相互作用難以預測,對人類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記者:我國目前在海洋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
劉琳:海洋在氣候系統中的作用及反饋是海洋科學研究中的重要科學問題。憑借海洋觀測與監測手段的提高,有效可靠的長周期數據積累以及海洋氣候科研人員的努力,我國在海洋氣候基礎科學研究與技術應用方面,特別是在“兩洋一海(印度洋、太平洋和我國南海)”區域開展了一系列有效工作,對深海海洋氣候要素的關鍵區域進行了大覆蓋、高精度觀測及業務化監測,獲取了寶貴的第一手現場調查數據。我國還開展了熱帶東印度洋海洋綜合環境現場調查,實現了在熱帶東印度洋的深海錨系實時浮標及深海潛標系統的業務化監測,建立了在南海及西太平洋海區關鍵海區的潛標觀測陣列,形成了“兩洋一海”關鍵海域的周期性調查。基于海洋氣候觀測數據及各種再分析數據,運用數值模式,我國科學家開展了全球變暖下的海洋變異及對氣候系統的反饋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學成果。比如,揭示了全球變暖下熱帶太平洋、印度洋主要海氣相互作用模態的變化特征及機制,提出了南大洋增暖新機制,揭示了大西洋在全球變暖停滯中的作用等。
記者:我國開展全球變暖下的海洋氣候研究,將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起到哪些積極作用?
劉 琳:海洋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2030)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變暖下海洋綜合環境變化將對海洋生物資源及生態系統、沿海國家及人民生產和生活、全球氣候系統變化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是涉海環境變化的重要推動力。理解和把握全球變暖下海洋變化及對地球氣候系統的反饋作用,可以更加科學有效地從環境維度出發,為全球可持續發展道路順利實施提供支撐,為全人類和諧發展做出貢獻。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