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記者從市農業局獲悉,繼2013年創建紀錄、2016年突破紀錄后,我市常山縣再生稻百畝方產量再次刷新浙江農業之最紀錄。
“再生稻,就是割了還能再生的水稻。通常在3月播種,8月收割,割后再發苗抽穗,11月又收割?!?1月15日,常山縣農科所所長何水清帶記者來到球川鎮棋盤山畈,田里未割的再生稻,泛著金黃。
在浙江農業之最的榜單上,2013年,常山縣新都糧食專業合作社的陳清明首創再生稻百畝方畝產項目紀錄,畝產為960.7公斤。2016年,常山縣游勝家庭農場的游水根破紀錄,畝產為1045.8公斤。今年11月,常山縣球川鎮棋盤山村種糧大戶秦代琴再次刷新該項目紀錄,畝產1159.31公斤,比原紀錄增產113.51公斤/畝。
“我種再生稻五年了,再生稻跟雙季稻相比,節約了‘雙搶’期間的人工成本,省工省時又高產高效,每畝可以節本增效300元至500元。”秦代琴本次申報的再生稻百畝示范方面積105畝,品種為甬優1540。
“這是常山縣首次栽培新品種甬優1540。通過試驗示范,發現這一品種具有產量高、米質優、抗性強的特點,惟一的不足是生育期偏長?!焙嗡蹇偨Y今年甬優1540再生稻試驗示范成功的技術要點: 一是早播,一定要在3月份氣溫穩定在12℃以上時搶冷尾暖頭盡早播種;二是施足肥料,割前割后總共施30公斤尿素/畝;三是頭季稻收割時留樁高度掌握在40厘米以下;四是再生稻生長季節處于秋旱時期,灌水要足。
記者了解到,浙江省再生稻常山種植面積最大、種植技術水平最高,其發展再生稻的思路來自于生產實踐。2009年,常山縣一種糧大戶的早稻收割后,田塊閑置,一段時間后,該種糧大戶發現稻樁上又發出了稻苗,且長勢還不錯。于是,他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施了些化肥,等到10月份意外發現,田里又是一片黃燦燦的稻穗。這一現象激發了常山農技人員對再生稻研究的興趣,2012年,在省科技廳立項并開展研究,當年探索出了水稻“一季+再生”噸糧千元模式,更加堅定了常山發展再生稻的信心。多年來,常山引進再生稻新品種進行試驗示范,開展百畝方高產攻關,加強種糧大戶技術培訓。種糧大戶十分青睞再生稻生產模式,把再生稻生產模式作為增產增收的重要手段,再生稻產量和效益年年提升。近年,常山年推廣再生稻面積2萬畝,與單季晚稻相比,畝增產150公斤以上,年增加糧食產量3000噸以上,促進農民增收1000萬元以上。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