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暖季來臨,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不少地方的“雙替代”(煤改氣、煤改電)項目進展順利,更多居民告別了“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的采暖模式。
依據多種研究結論,能源活動貢獻了京津冀大氣霧霾的50%到60%。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地區散煤消費約6000萬噸,按照專家推算,1噸散煤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是1噸電煤的10—15倍。對急盼更多藍天的重點治理區域來說,散煤替代工作的意義不言而喻。
散煤治理力度越大,環境空氣質量改善越明顯
研究表明,替代區與非替代區相比,PM2.5濃度降了30%
“實踐證明,散煤治理力度越大,環境空氣質量改善越明顯。”談及散煤治理,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開門見山,“北京、天津、保定、廊坊、石家莊是目前‘煤改氣’‘煤改電’最多的地區,2017年散煤替代量占‘2+26’城市的57%。這幾個城市PM2.5濃度均下降40%以上,名列‘2+26’城市空氣環境質量改善前五位。”
為科學評估散煤治理效果,河北省選取10個全域完成散煤替代的區縣和10個沒有開展相關工作的區縣持續進行跟蹤監測分析。結果表明,自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前者PM2.5平均濃度為66微克/立方米,較后者低28微克/立方米,相差30%;與上一年改善幅度相比,前者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46.3%,較后者高出18個百分點。散煤治理對地區PM2.5平均濃度改善貢獻率達30%—40%。
在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北方地區共完成散煤治理578萬戶,削減散煤1000余萬噸。其中,“2+26”城市完成“煤改氣”“煤改電”474萬戶,京、津、保、廊近萬平方公里完成散煤治理。通過大力推進散煤和“散亂污”企業治理工作,圓滿完成“大氣十條”提出的“京60”標志性目標。
“散煤治理尤其是民用散煤替代,不僅改善區域空氣質量,也實打實地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說,北方農村用散煤采暖做飯,造成室內空氣污染非常嚴重,導致了很多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民用散煤替代不僅有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同樣非常大。
散煤治理的效益還表現在經濟方面:取暖設備生產和“雙替代”配套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拉動了投資和消費增長,增加社會就業;“煤改電”對平抑發電負荷峰谷差、提高發電效率發揮了積極作用。
今年,散煤治理開辟汾渭平原新戰場,北方農村清潔取暖、全國范圍內工業小鍋爐整治和落后產能淘汰仍是工作重點。中國煤控研究項目散煤治理課題提出,以空氣質量改善為核心,2018年散煤減量要達到6000萬噸,其中民用散煤減少1500萬噸,工業小窯爐散煤減少3000萬噸,小鍋爐散煤減少1500萬噸。
既要保藍天也要百姓暖,今年出現用氣緊張的可能性不大
提前部署各項政策措施,替代能源供應保障充足
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今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要完成散煤替代362萬戶、汾渭平原118萬戶,合計480萬戶,完成后可削減散煤1000萬噸左右。
去年冬天的“雙替代”工作中,曾曝出由于替代能源不足導致居民受凍的情況。當時,各種矛頭紛紛指向替代工作,有些地方不得不暫時停下來。對此,姜克雋和他的團隊曾做了調研,他們發現,能源缺口其實并不嚴重,不能采暖的個案也并不多見。當時相關文件已經對替代難到位的情況做了準備,要求優先保障居民溫暖過冬,在采暖季開始的時候,如果新的采暖方式無法到位,就要采用原來的采暖方式。但由于個別地方在執行過程中操之過急,存在趕進度的現象,導致了工作上的被動。
“無論從哪個角度說,散煤替代工作總體還是順利的。”姜克雋這樣評價。
即便如此,更多人還是期待這項好政策在執行過程中能夠少點波折。今年的工作會一帆風順嗎?
“總的來看,今年散煤替代任務與去年完成量基本相當,但更加突出多元施策,一半以上采取集中供熱、電、地熱能等替代方式,較大程度緩解今年天然氣保供壓力。”劉炳江表示。
溫暖排第一。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都明確規定,堅持以氣定改、以電定改;堅持先立后破,對以氣代煤、以電代煤等替代方式,在氣源電源未落實情況下,原有取暖設施不予拆除。
能源有保障。相關文件已明確要求抓好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和調峰能力建設;央企要切實擔負起社會責任,加大投入,確保氣源電源穩定供應。
“各項工作的準備已經很充分,我對今年替代能源保障供應比較樂觀。”姜克雋說,供應商一直在積極籌措天然氣資源,五六月份“兩桶油”的儲氣罐已經裝滿,而且輸氣管線的互聯互通工作做得很棒,出現“氣荒”的概率非常低。
補貼不缺位。換得好還要用得起,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擴圍至35個,全面加大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的支持力度。同時按照中央要求,各地要完善上網側峰谷分時電價政策,采暖用電參加電力市場化交易谷段輸配電價減半執行。各地還要健全供熱價格機制,合理制定清潔取暖價格。
今年的“冬防”文件中,對鍋爐綜合整治、散亂污整治、新改擴建耗煤項目實行煤炭減量替代等都做出了詳細部署,只要措施落實到位,減煤的目標應該可以順利實現。
能源結構與城市競爭力關系密切,散煤治理步伐超預期
對小工業散煤治理已有成熟技術,整體社會成本不會增加
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這四項要優化調整的“結構”,是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重要抓手。
打開地圖就會發現,單位國土煤炭消費量高的地區都逃不脫空氣污染的惡果。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汾渭平原等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單位國土面積煤炭消費量甚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6倍。
要有更多藍天,必須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構建清潔低碳高效能源體系,堅持發展非化石能源與清潔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并舉,著力補齊資源環境約束、質量效益不高、基礎設施薄弱等短板。
《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要求,到2020年,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五省(市)煤炭消費總量比2015年下降10%,長三角地區下降5%,汾渭平原實現負增長。
京津地區由于煤炭總量控制起步較早,即使按要求下降一成,實際的減量也非常有限,相對而言,其他省份減煤的潛力更大,這對于區域煤炭總量控制很有意義。汾渭平原是藍天保衛戰新劃重點區域,這里是我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減煤工作壓力不小。
煤炭總量控制與環境質量、產業轉型升級緊密相連。姜克雋認為,這幾年,汾渭平原轉型升級的腳步略顯緩慢,也影響到區域內城市在全國的地位。“大家對環境質量高度關注,在高鐵網絡日益發達的今天,完全可以做到‘用腳投票’。比如,在一個2小時交通圈范圍內,西安、鄭州、成都、武漢等城市誰的環境質量好,誰自然更有競爭力。”姜克雋在調研中發現,很多地方意識到這一點,汾渭平原城市也好,其他城市也罷,即便有困難,在能源結構調整上都很有積極性。
不只是汾渭平原,在山東、河南等地,如何卸下小工業用煤的包袱也是個煩惱。姜克雋表示,總要有地方承接京津等城市的產業轉移。在此過程中,通過治理實現清潔化,可以做到承接產業不承接污染。在技術層面,工業園區燃煤達到超低排放已經完全沒有問題,目前正在探索未來產業園近零排放的途徑和可行性。安陽、新鄉、邯鄲等城市的試點表明,雖然企業搬遷前期成本較高,但后續社會對污染的治理成本明顯下降,總體社會成本并沒有增加。小工業入園已成為各地減少散煤的新路徑。
大幅削減煤炭用量的另一面是對其他能源需求的增加,這會不會影響到我國能源結構的安全?姜克雋表示,這樣的擔心大可不必,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所“我國實現空氣質量標準的強化路線圖研究”結果,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非常快速,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會達到13%,加上核電、天然氣供應擴大,我國能源結構會更加合理。
“我們對實現大氣污染控制目標與散煤減量的步調匹配度做了研究,結果表明,現在散煤治理的速度已有適度提前,也就是說非常樂觀。”姜克雋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