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新聞的一則報道,讓人“大開眼界”:河南平頂山魯山縣日前發布通告,在全縣范圍內禁止開采河砂,然而就在河務管理局監察隊員的眼皮底下,非法采砂熱火朝天,運砂車進進出出,監察隊員卻始終稱沒有發現。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記者向河務管理局值班室打舉報電話,回頭卻接到了砂場老板的電話。
在央視新聞的鏡頭里,管理人員的裝糊涂,運砂車人員不小心說的大實話(河里砂子多的是),以及不明來路人員尾隨采訪車的驚險一幕,大致勾勒出了一條非法采砂與權力相勾結的鏈條。否則的話,這里頭的諸多謎團就難以解開。這也說明,當地非法采砂活動幾乎就是半公開的行為,連一層薄薄的遮羞布都懶得裝上了。
事實上,當地非法采砂的“歷史”悠久,屢禁不止,也不止一次被媒體曝光和上級部門通報。據報道,早在兩年前,央視就報道過魯山縣非法挖砂的猖獗現象,中央環保督察組也通報過當地大量采砂企業破壞生態的狀況。今年10月,中央環保督察組再次點名批評當地虛假整改。媒體曝光遏制不住瘋狂的采砂活動,環保督察也沒能扭轉當地的生態亂象,這是為何?
這說明,當地很可能把這當成了一項“保護性”產業。依托于這一灰色產業,又構成了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比如采砂場對當地有關部門人員的利益輸送,又比如非法采砂活動產生的“就業”與“生意”機會。監控畫面上看得到大量運砂車進進出出,值班記錄卻空白無一字,這不會是偶然的,而只能是有意的“失憶”;運砂車躲著采訪車,車上人員對著記者支支吾吾,不說實話,這也不是偶然的,而只能證明相關人員早就心知肚明。只不過,在集體淪陷背后,付出代價的是當地的生態環境,而為這種短期利益埋單的是當地民眾。
這種現象很多年前不少見。為了發展經濟,許多地方置環境保護于不顧,引進污染產業,包庇污染企業,還美其名曰“先污染后保護”。問題是,這種發展模式早就被證明是行不通的,“出來混遲早要還的”,欠下的環境破壞的債也是要還的。就說魯山縣的非法采砂吧,別說這項產業能貢獻多少經濟收入和就業崗位,要想恢復生態,投資金額就要將近2個億。這就意味著,非法采砂給某些人“創造”了財富,卻要公共財政掏錢來填補環境欠債。這筆賬劃不劃算,還用得著算嗎?
從相關畫面看,魯山縣的沙河已經根本分不清哪里是河流,哪里是河岸。千瘡百孔的河道,就像是當地一團漿糊般的治理思維。魯山縣的非法采砂亂象,恰說明當地沒有正確把握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沒有真正樹立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這可能是比利益勾結、監管失守更要命的地方。
可以預見,經過這次暗訪曝光,當地猖獗的非法采砂活動或許會收斂一些,有關人員也可能受到嚴厲處分,但如果不扭轉錯誤的發展理念,“風頭”一過,當地不顧生態環境保護的錯誤做法,仍將依然如故。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