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1月1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孫莉 尤暢 區委報道組 續大治)“近水樓臺先得月,一城名勝半歸湖。”在寧波鬧市鱗次櫛比高樓間,臥著一池清清的湖水,這便是寧波的“母親湖”——月湖。11月9日一早,從事水面保潔工作多年的王貴義和往常一樣,來到南區吳氏支祠附近換上工作裝,撐起小船嫻熟地在湖面打撈落葉。此時的月湖,水光瀲滟,堤橋相映,岸邊層林盡染,讓人神清氣爽。“評上了國家5A級景區是大喜事,水環境越來越好,我們的保潔工作也不能落后!”王貴義說。
10月29日,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為本年度全國新晉5A級旅游景區舉行授牌儀式,“天一閣·月湖”景區成功躋身其中。而這張“金名片”背后,少不了寧波人對月湖生態治水的努力。
治水用上高科技
開鑿于唐貞觀年間的月湖,水域面積9.6萬平方米。南宋紹興年間,廣筑亭臺樓閣,遍植四時花樹,形成月湖上十洲勝景,人文薈萃。前些年,月湖藻類暴發,局部出現季節性黑臭,部分區域為劣Ⅴ類水體,影響城市景觀和居民生活。
去年3月22日,月湖所在的海曙區啟動水生態綜合整治,包括清淤及淤泥處置、水質提升與水生態構建、綠化提升、海綿體修復及智能化管理等五大工程。這是繼1999年之后,月湖又一次大規模治理,也是我省首個湖泊治理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
打通月湖的“生態經脈”,首先從湖底的清淤開始。經過前期聲吶測定,月湖最深處達7米,湖底淤泥平均厚度達26厘米,清淤工程量大。
“我們下了大決心,在不妨礙市民生活的基礎上,抽干整湖水,全面清淤,然后,在湖底鋪上一層生態除磷劑,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生態鈍化技術。”承擔月湖治理的寧波天河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徐繼榮說,這種除磷劑像活性炭一樣,吸附固化浮泥中的磷元素,這樣水體磷含量大幅下降,有效抑制藻類生長,顯著減輕了水體富營養化。
清淤后,施工方還在湖底種植了沉水植物以及浮葉植物,打造階梯式的水下森林,并有針對性地投放螺類及花白鰱等魚苗。通過生物的合理調配,讓月湖水生態得到恢復。
“但湖泊光靠生物凈化也不行,流水不腐,月湖水質變差和水體不流動有很大關系。”為了讓湖水“活”起來,他們在月湖中建立一個凈化活水的內循環系統。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來到月湖南側、位于三支街旁的“全湖凈化活水系統中心”。草木掩映中,這座“小木屋”與景區環境融為一體,深入其中,才發現它深藏玄機。
在“小木屋”內,地下6米處,幾臺大型加壓設備正有條不紊地運行,這里運用的是月湖凈化活水最核心的“黑科技”。月湖的北端設有兩個進水口,湖底布設了管道,利用重力流,把水輸送到月湖南邊的這間“小木屋”地下系統中。水流通過取水泵坑進入混凝池,這里的加壓設備將水中的磷、懸浮顆粒及藻類等雜質混凝沉淀,然后將凈化后的水再通過月湖南區的一個出水口重新排到湖中,由此循環往復。
“形象地說,這個系統類似于小型污水凈化廠,像給月湖做透析一樣,將雜質分離,從而凈化湖水。”徐繼榮告訴記者,目前,根據自動檢測站檢測到的水質情況,系統凈化流量達到每天1.6萬立方米,按整個月湖36萬立方米水計算,20多天就凈化一遍,水質穩定維持在Ⅳ類標準。
一連串高科技的運用,無疑是此次月湖水生態綜合治理的亮點。在為期一年的整治過程中,僅凈化活水系統便涵蓋了13個創新性亮點。這其中多數項目均為天河公司自主研發。這座已投用的活水凈化中心,更是全省治理湖泊方面的首創。
水岸同治水更清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治理月湖自身水體外,對于陸上的月湖景區,還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重新設計排水系統,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把景區打造成了一個“海綿體”,使雨水凈化之后再排入月湖。
漫步景區中,海綿元素的運用處處可見。記者發現,湖畔每個雨水口附近都放置著種有綠植的箱體。“這是天河公司自主研發的生態介質箱,看似普通的箱子設計巧妙,作用很大。”海曙區治水辦專職副主任郭榮軍細致地講解說,“介質箱上層營造了水上景觀,有美觀功效。箱體下層則設有微生物培育床,增加了生化作用,可以很好地凈化水質。下雨時,岸邊的雨水不會直排湖區,而是經過介質箱過濾凈化,吸附雨水中的氨氮、磷等元素后,再流入湖泊。”
實現雨污分流,有效攔截面源污染。除了生態介質箱外,還在景區內的人行道與綠化帶之間,設置了生態攔截溝。20厘米寬的攔截溝環繞整個月湖,表面鋪設著鵝卵石,而下層含有鎖磷基質及生態基質,強力吸附面源污染中的磷元素。另外,景區內打造的下沉式綠地可以很好地存儲雨水,通過改造下墊面,增加了整個景區內雨水下滲的能力。
經過治理,水清岸美的月湖重現。“水好了魚兒也游得歡,景區里人也多起來了,很多外地游客專程來游覽這個地標。”說起月湖的變化,在臨湖的休閑長廊內晨練的楊繼唐很自豪。
目前,月湖設立了三個智能化水質監測點,對水質進行實時監控,并根據分析結果調控凈化活水系統。“整個系統正常運行的話,治理效果可維持20年以上,月湖的水會越來越好。”徐繼榮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