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文(左)
浙江在線11月1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沈吟 通訊員 俞思衍 鄭麗偉 )深秋時節,德清縣阜溪街道五四村,一條長長的柏油路直通村里,高大粗壯的水杉矗立兩側,一幢幢別有韻味的民宿在山水之間若隱若現。
生在這片土地,長在這片土地,五四村黨總支書記孫國文對腳下的大地愛得深沉。“土地是農村最大的資源,必須把它的潛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孫國文說。
面對改革開放大潮,孫國文帶領五四村大膽嘗試土地流轉經營,破解傳統農業發展困局。這個莫干山麓的小村莊,從村貌破舊到如今重大項目紛至沓來、全域旅游風生水起,離不開村里的一次次改革探索。這片土地因改革而重生,鄉村振興的圖景不斷豐富。
打好“改革牌”
“摸著石頭過河”
“多虧了改革開放,40年來,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了。”1963年出生的孫國文,至今仍清楚地記得40年前的情景,“當時家里窮,老房子沒有瓦片,都是草棚。”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這個小村子,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恢復高考后,弟弟考上了軍校,落榜的孫國文開始自謀生路,進入當地的鄉鎮企業三橋水泥廠工作。從農民變成工人的他,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一點點進步,成為該鄉鎮企業負責人,還在企業里入了黨。這一待就是19年。
2000年,孫國文從鄉鎮企業回到五四村,并當選為村黨總支書記。那些年,五四村沒什么大的發展,村里沒有一條像樣的馬路,沒有一戶人家用上抽水馬桶;村集體負債累累,村辦企業欠銀行200多萬元,村干部工資發不出。用老百姓自己的話說就是“那個時候村里爛透了”。
盡管孫國文對此早有心理準備,但實地一看,還是感到震驚。村里這么窮怎么辦?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
缺乏村莊管理經驗,孫國文就把企業管理理念引入村班子建設。他還帶頭自掏腰包墊付電費,并在大會上進行“財產公示”,自家有多少人、有多少家產,明明白白告訴村里人。
孫國文帶領全村人“摸著石頭過河”,一樣一樣探索,闖出了一條鄉村振興之路。
念好“土地經”
“農民最大的資源是土地”
當時的五四村人少地多,村民種糧積極性也不高,耕地拋荒率高達40%。
“農民最大的資源是土地。”怎么盤活資源,成為孫國文思考的問題。
2000年正值湖州市全面開展土地整理工作。孫國文跑鄉鎮、跑部門,積極申請,五四村被列入湖州市土地整理計劃。“土地流轉”的致富大計,在他的心中醞釀著。
有一天,孫國文偶然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內容是蕭山農戶集約土地種植紅楓并取得良好收益。他敏銳地嗅到了其中的“錢”景,立馬前往蕭山取經。
次年,蕭山紅楓種植基地項目正式落戶五四村。所需的427畝土地涉及6個村民小組。孫國文組織村黨總支連夜開會,一戶一戶走訪做工作。
“改革當中肯定會有挫折,但只要敢想敢闖,多跟老百姓溝通,我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功夫不負苦心人,他的活腦筋讓村民們嘗到了甜頭,原來“捂緊”了土地的村民也主動上門,希望參加土地流轉。
經歷了無數個忙碌的日夜后,五四村填了水塘、改造了低丘緩坡,田成方、水相連、路成網、樹成行,土地面貌煥然一新。
依法、自愿、有償流轉,為農業企業騰出了發展空間。2007年,五四村實現耕地100%流轉,并相繼引入了7個生態種植項目,同年底,湖州市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五四村成立,全村447戶人家,家家承包地入股。
昔日低頭耕作的村民,從農活中抽出身,每年不僅可以拿到土地租金,還能在年底收到合作社的收益分紅。
算好“美麗賬”
“把美麗鄉村變成美麗經濟”
在這樣一位村書記的帶領下,五四村村民享受到改革的巨大紅利。2017年,五四村集體經濟收入328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達4萬多元。
隨著紅楓、葡萄、玫瑰等生態種植基地相繼落戶,五四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孫國文并不滿足于此,他身上的“改革細胞”再次活躍起來。從美麗鄉村轉型美麗經濟,發展鄉村旅游,他帶領村里的干部群眾大膽邁出新步伐。
2016年,五四村評上了3A級旅游景區,年接待游客量達5萬人次。現在村子里已經有了30多家民宿,今年國慶長假時,床位供不應求。
改革無止境。孫國文向記者細數未來打算。今年計劃投資約19億元的三個大項目中有兩個已經全面啟動。他還計劃提升鄉村綠道,把點狀旅游資源串連成線,打造三條可游、可看、可玩的精品旅游線路等。
令孫國文高興的是,五四村被劃入了莫干山旅游度假區的規劃中,現在村里也在洽談,希望引進優質社會資本,未來爭取將五四村整村打包上市。
“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等明年你再來看看,村里一定會更漂亮。”孫國文對未來充滿信心。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