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正在開展外業調查
濱海濕地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眾多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和繁殖地,也是鳥類遷徙的中轉站,具有涵養水源、蓄洪防旱、凈化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等重要生態功能。
日前,2018年全國濱海濕地外業調查圓滿收官,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科研人員完成了19處監測樣區調查任務,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為科學制定保護管理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據。
全面發力,保護濱海濕地
我國濱海濕地主要有河口、鹽沼、灘涂、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和淺海水域等類型。濱海濕地不僅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還是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托。
近年來,隨著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濱海濕地受損嚴重,濕地面積銳減,生態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保護類型多樣的濱海濕地資源迫在眉睫。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濱海濕地與海洋保護區研究中心的雷威博士告訴記者,濱海濕地既是寶貴的自然資源,也是山水林田湖草海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濱海濕地保護管理,對于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陸海統籌,構建海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明確,要嚴格濕地用途監管,建立退化濕地修復制度,健全濕地監測評價體系,完善濕地保護修復保障機制。2018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濱海濕地保護 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要求,全面強化沿海各類自然保護地管理,制定濱海濕地生態損害鑒定評估、賠償、修復等技術規范,加強圍填海情況監測,及時掌握濱海濕地及自然岸線的動態變化。
外業調查,范圍逐步擴大
為了進一步監測評估全國濱海濕地植被、水鳥種群現狀,推動全國濱海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濕地中心科研人員今年共開展了為期32天的外業調查作業。
“以往濱海濕地外業監測調查站點少且不固定,今年我們根據實際需求,大幅增加了調查站點,調查范圍涵蓋了沿海11個省區市,這也是中心開展濱海濕地調查以來站位設置最多的一次。”雷威說。
據介紹,在今年的外業調查中,科研人員先后在遼寧盤錦,河北唐山,天津濱海新區,山東東營、濱州、濰坊、青島,江蘇鹽城,上海崇明三島、九段沙,浙江寧波、溫州,福建漳州,廣東陽江、特呈島、湛江,廣西山口、北侖河口和海南東寨港等19處監測樣區、357個樣點、95條樣線開展了實地調查監測。
據雷威介紹,通過大面積調查,科研人員共記錄到6目10科70種77680只水鳥,包括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等重點保護鳥種,初步掌握了我國濱海濕地植被主要類型及分布情況,獲得了大量翔實的調查資料和數據。
積累資料,提供科學依據
鑒于濱海濕地保護面臨的種種問題,制定科學有效的保護管理策略顯得格外重要和緊迫。
“濱海濕地的調查結果將為我國制定合理的保護管理策略提供數據支持。以水鳥為例,其種類、數量、分布以及健康狀況是反映整個濕地生態環境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雷威說,但是目前我國對濱海濕地水鳥的調查還非常少,各方面數據資料十分有限。此次調查是中心首次對全國范圍內的濱海濕地水鳥開展系統調查。
在調查過程中,科研人員重點針對遷徙期水鳥開展監測,并通過不同時期水鳥調查資料的比較分析,深入了解水鳥種群、群落及棲息地的短期或長期變化趨勢。基于綜合分析評價結果,可為濱海濕地水鳥及其棲息地保護提供切實的科學依據。
與此同時,科研人員還對濱海濕地植被進行了調查,重點監測了堿蓬、蘆葦、檉柳、紅樹植物、海三菱藨草等現狀。“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入侵物種互花米草仍然‘氣焰囂張’。19個調查站位中,除海南之外的其他沿海省區市均有發現,掌握其分布格局對于后續開展濱海濕地生態治理具有積極意義。”雷威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