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網縱橫的潘火街道全貌
各部門視察“污水零直排”工作
“納米技術+水生植物”修復后的金谷河生機盎然
中塘河畔金橋水岸花園景色怡人
中塘河美景
整治后的大洋江美景
轄區面積14.25平方公里,擁有河道21條,水域總面積達89萬平方米。水網縱橫連綿,讓人沉醉。
經歷了全面鋪開的鐵腕治水,鞏固、深化、沖刺的剿劣攻堅戰,通過科學治水、依法治水、全民治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美麗潘火”的美好藍圖逐步變為現實。但治水永無止境。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去年,潘火成為全區首批試點創建“污水零直排街道”。同年底,順利通過驗收,基本實現“污水零直排”。今年9月,又順利通過市級“污水零直排街道”復核,被授予“寧波市污水零直排街道”稱號。這意味著潘火在全區率先開展的“污水零直排街道”創建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初步實現了治水工作從治標向治本轉變,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轉變。
潘火廣大干群齊心協力強化實干擔當,通過水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厚植了潘火“都市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優勢。
全域攻堅“污水零直排”
對潘火來說,“污水零直排街道”意味著什么?簡單說,就是要在整個街道轄區,全部實現“污水全收集、管網全覆蓋、雨污全分流、排水全許可、村莊全治理;沿河排口晴天無排水,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100%,劣Ⅴ類水體全面消除。”目標。
作為縱深推進新一輪“五水共治”的龍頭工程,“污水零直排街道”建設是攻堅治水難題的一把利劍,是治理污水直排頑疾的一劑良方。但“污水零直排街道”建設是一項新的探索工作,沒有可供借鑒的成熟經驗。潘火根據當地產業結構、人口分布等特點,從管網測繪普查、CCTV疏通檢測、小區截污納管、沿街店鋪廢水收集、沿河排口整治等方面多管齊下、助力創建。
去年至今,潘火街道確定“污水零直排”建設項目22個,共落實“污水零直排”建設資金3228萬元,完成管道CCTV監測6.8公里,整治沿河排口274個,新增污水管網約8821米,累計發出排水許可證131份。摸著石頭過河,在不斷探索中,潘火已形成工業園區雨污分流、沿街店鋪集聚區整治、老舊小區雨污分流、科技源頭治污等多項措施。
聚焦工業區短板集成“巧策截污”
潘火境內,中塘河在街道橫穿而過,同樣貫穿街道的另一條主要水系還有大洋江,其余近20條支流縱橫密布。“河流沿岸工業區混雜居民區,污染治理難度大。”街道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潘火前身是工業區,工業產業發達、外來人口大量涌入,帶來了大量水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這是當地治水中的難點。針對轄區企業相對集中的特點,潘火街道實施水岸同治,并邀請了專業治水公司同步治理水系污染,最終將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雨水全部截污納管。
對全域41個小區及工業區所有排水污染源進行普查,加快推進排水許可證發放。去年,潘火街道發放排水許可證91家,完成區定任務的178%。創建過程中,有9家企業頂峰作案偷排、漏排,全部被關停整改。
對于企業雨污分流,潘火街道共設定了3種處置辦法:企業雨水基本無污染的,隔油沉沙后直排或進入雨水管網;污染不嚴重或無場地建收集池的,通過自動棄流裝置,經過簡單處理定量排入污水管網;污染嚴重且有場地建收集池,對初期雨水進行定量收集,并利用自動控制提升系統進行預處理,再排入污水管網。
“十小”行業存在一定的低端業態,污水違規排放問題嚴重,是“污水零直排區”創建行動中的一大“攔路虎”。今年,潘火街道主抓洗車店、洗浴廣場、工地、餐飲企業等排水許可管理,已完成40家排水許可證發放。投入521萬元,完成紫郡、上上城、創新128、泗港、百丈花園等9個區域沿街餐飲污水截污納管改造,基本實現沿街“十小”行業截污納管全覆蓋。
從源頭治理著手,從一滴雨水開始,如今潘火每一滴水中流淌的都是對老百姓“水清岸綠”的生態承諾。治理帶來最顯而易見的成果就是,曾經一潭死水的前小河恢復靈動,“母親河”有了釣魚人,大洋江提名參選“全區最美河道”。
老小區管網改造 帶來“民生福利”
泗港小區、世紀花園、潘火橋小區是潘火街道內相對有些年頭的小區,因建設時安裝的排污管老化以及設計落后,導致小區污水直排,損害了轄區水環境。“污水零直排街道”創建啟動后,這3個小區成為首批實施雨污水分流改造和截污納管工作的小區。
“和改造前相比,改造后小區美了不止一點點。”泗港小區居民劉國佩告訴記者,歷經多年,泗港小區已呈現老舊:墻面掉落,地面坑洼;雨污水合流,雨天溢出路面,臭味難耐。污水改造工程啟動后,政府投入600萬元,更新污水管網,拓寬了道路,平整了路面,改造后的老小區煥發新生。
潘火街道地處鄞州中心城區,這兩年城市化進程加速,如今轄區絕大多數行政村基本完成整體征遷。除了首批3個小區納入污水管網改造后,又馬不停蹄地加大改造力度和深度:投入740萬元完成星河晨光、東南小學、茶苑一期二期等6個區塊的污水管網改造。投入480萬元,對童王小區、殷家花園等老舊小區進行管道檢測及修復。明年,潘火街道計劃投入745萬元,對江南春曉、茶苑小區等老舊小區進行管網檢測和修復,對市政管網存在的堵塞、淤積、破損等情況進行全面修復,確保雨污水徹底分離,進一步鞏固創建成果。
從原來的雜亂無章到如今越來越整齊有序,老舊小區因為“污水零直排”創建工程的不斷推進,悄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居民來說,老舊小區管網改造,杜絕了污水直排現象,水質提升的同時帶來生活品質的顯著提升,是實實在在的“民生福利”。因此在改造中,轄區居民主動配合,實現了項目施工零投訴。
科技助力實現久久為功
通過科技助力,潘火街道也走出一條“智慧治水”的新道路。依托“四個平臺”綜合信息指揮室,充分發揮116個社區網格員及相關業務科室聯動作用,對投創工業園區和16個社區進行多次排摸,累計動員1170余人次,核實入河排口274個,并對周邊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沿河環境及水質情況進行實時監控。
潘火街道啟用CCTV管道檢測機器人全面檢測地下管線。污水管網深埋于地下,大面積啟用管道檢測機器人下去“走一走”,地下管線現狀被查清,為將來管線改造設計、施工和管理等提供詳細數據。在檢測過程中,當管道破損不太嚴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維護人員可以采用管網局部點位CIPP內襯修復,在不挖開地面的情況下直接修補,大大提高了管道修復等工作成本和效率。在智能機器人的助力下,潘火街道完成了轄區內所有住宅小區、工業區、沿街餐飲“十小”行業聚集區共計6.8公里地下管線信息的精細排摸,成為全市唯一一個獲得普查先進榮譽稱號的單位。
同時,潘火街道還探索建立起全區首個GIS地理信息系統。這一系統建立旨在鞏固“污水零直排”創建成果。準確排摸后的地下管線情況,街道內各主干路及小區雨污水管線,轄區污染源及排污設施的調查評估報告、探測資料檔案等都被歸入地下管線地理信息系統庫并動態更新,使探測排查的管線數據將來能夠被更有效利用。
“臨水小區環境好了,房價也直線上升!”緊鄰中塘河的金橋水岸花園小區居民邱肆陽說,“河岸風景美了,沿河綠化比一般的公園都美,住這里,愜意啊!”
【最美河道展示】 大洋江潘火段: 岸綠景美水清風暢
大洋江潘火段起點為土橋交界,終點為瑞慶寺河,河道長度3.1公里,平均寬度30米,河道等級為區級河道。大洋江沿河經過啟發工業城、大東南、康強電子等重要企業和風格璟院、榮安香園小區,是東西方向貫穿潘火街道投創片區的重要河流。
自2017年5月,潘火街道對大洋江啟動了以排口整治、河道疏浚、河岸整治、生態治理、景觀提升等為內容的專項整治,針對48個沿河排水口采取相關整改措施,將雨污混排口改造成雨水口,不再向河道“吐污”,并釘上了綠色的“身份證”。同時,潘火街道及時清理違規漁具及垃圾,堅決拆除沿河違法建筑,使大洋江的面貌煥然一新。
大洋江作為鄞州區重要的行洪排澇河道,水質保持、提升更是重中之重,潘火街道啟用了10臺納米曝氣裝置。先把水里的臟物透析出來,提高水質的透明度,再給河道供氧,為水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河道自凈能力。
在生態景觀提升方面,潘火街道沿大洋江修建了大洋江公園,新增河岸綠化面積約1.3萬平方米,種植了香樟、紅梅、紅楓、雞爪槭等喬木和云南黃馨、毛卷等灌木,并在河岸旁增設親水平臺,在橋頭兩處增加噴泉景觀,充分利用河流優勢,做足水文章,營造“綠水家園,水上人家”的景觀效果,打造了一條水清、岸綠、景美的休閑景觀精品河道。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