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全市氣象部門要堅定不移地沿著“八八戰略”指引的路子,按照“進一步發揮浙江的生態優勢,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的決策部署和“奮力當好踐行‘兩山’理念樣板地模范生”的要求,全力做好生態氣象服務文章,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一、健全城鄉氣象防災減災體系
湖州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象災害較為嚴重,要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為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有力保障。一是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完善市縣雷達監測網、自動氣象觀測站網和視頻監測網,依托省級智能網格氣象預報業務平臺,針對短時暴雨、雷電、冰雹、大風等高敏感天氣,建立精細到鄉鎮的監測預報預警產品體系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產品體系。二是完善氣象防災減災組織責任體系。完善以縣、區級氣象災害防御指揮機構為主體,以鄉鎮(街道)氣象工作站為單元,以自然村、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氣象次生災害易發區等責任區為網格的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推進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鄉村建設,到2022年努力實現全市標準化鄉鎮(街道)全覆蓋、建成550個省級標準化村(社區)的建設目標。三是強化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拓寬氣象科普宣傳渠道,利用“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通過開展農村文化禮堂氣象科普點建設、氣象科普講座等方式將氣象科普知識送進社區、送進鄉村、送進千家萬戶,提高社會公眾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災害性天氣應對能力。四是提升氣象預警信息傳播能力。進一步完善湖州天氣網、湖州氣象微博、微信、手機APP等傳播網絡和傳播機制,充分利用“釘釘”氣象信息員平臺推送氣象預警信息,發揮有線電視、應急廣播等媒介的傳播能力,努力突破“最后一公里”難題,實現氣象預警傳播廣覆蓋。
二、提升生態氣象服務能力
湖州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要進一步提升生態氣象服務能力,助力“大景區”“大花園”建設。一是提升生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能力。深化、細化生態氣候資源評估,在安吉被授予全國首個“氣候生態縣國家氣候標志”的基礎上,開展全區域精細化氣候區劃,推進一市三縣天然氧吧、氣候養生、國家氣象公園、國家氣候標志等氣候品牌建設。二是加強生態環境氣象監測評估。加快生態環境氣象觀測站點建設步伐,在圖影、西山漾、長田漾等濕地,東部婁港密集區,西部山區,特色農業園區等地建設站點,完善生態氣象自動觀測網絡。建立負氧離子監測網絡體系,協同環保等部門開展負氧離子監測評估工作,發布負氧離子監測信息,開展植被、水體變化分析評估。三是優化環境污染防治服務。加強太湖藍藻衛星監測數據應用,分析研判藍藻生長趨勢,優化藍藻服務產品。運用已與環保部門建立的霾等重污染天氣聯合會商和預警發布機制,聯合開展空氣質量預警預報服務。四是強化人工影響天氣生態保障服務。推進全市標準化固定作業站點建設,實現Ⅰ級流動作業點全覆蓋,開展燃氣炮作業實驗,進一步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針對水庫保供水、森林防火、農業干旱、空氣凈化、水環境改善等需求,建立完善生態服務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
三、推動氣象科技惠農富農
作為第二批入選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湖州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已連續多年領跑全省,要繼續發揮氣象為農服務作用,推動氣象科技惠農富農,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一是推進現代農業氣象示范基地建設。推進縣區現代化農業氣象示范基地建設。將農業氣象觀測、實用技術試驗、特色農業服務示范、農業氣象科普等融為一體,全面提升農業氣象觀測自動化水平。二是開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繼續深入開展茶葉、水果、糧食等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強化政策性農業保險及茶葉、楊梅農業氣象指數保險服務,做好糧油、蔬菜、茶葉、水果、蠶桑、水產、畜禽、筍竹、花卉苗木、休閑觀光農業等十大農業主導產業的針對性氣象服務。三是開展智慧農業氣象服務。推動農產品天氣指數產品開發,面向不同類別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送本地化、針對性強的為農氣象服務產品。推廣智慧農業氣象APP,實現氣象信息精準推送到90%以上的新型農業主體。四是發展鄉村旅游氣象服務。在現有的“洋家樂”“農家樂”等專項氣象服務基礎上,創新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環境生活類、休閑活動類、氣象景觀類以及賞花采摘活動旅游氣象服務產品。建設完善湖州全域旅游氣象服務網站,提供旅游氣象信息,推進旅游氣象服務標準化建設,開展旅游景區的防災減災氣象服務,強化旅游氣象保障服務。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