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國者,必先治水。水是觀察區域發展的窗口,是反映社會矛盾的鏡像。
2013年,面對水質性缺水與水污染嚴重雙重挑戰,浙江下定決心在全省范圍啟動“五水共治”。紹興市委市政府順勢而動,作出“重構紹興產業、重建紹興水城”的戰略部署。這一年,35位市級領導包河治水并迅速發展為河長制,成為全省治水進程中最鮮明的制度設計。
數年來,河長制在紹興不斷深化完善:5557名各級河長、1920名小微水體河長、3799名各級湖長,足跡遍布從河、湖、水庫到溝、渠、溇塘的每一個角落。河長們以抓治水來促改革,梳理人水關系、政企關系,化解利益糾紛、矛盾糾葛,確保社會安定、基層穩定。這是全民治水的宏大篇章,也是轟轟烈烈的基層治理社會實踐。
這場實踐中,“黨政動手、依靠群眾”成為鮮明的特征。這是“楓橋經驗”的要義,也是河長制的精髓。
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始終堅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努力引導最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市委書記馬衛光說,在“楓橋經驗”發源地紹興,正不斷創新發展河長制,以此不斷探尋基層治理的密碼,激活基層組織神經末梢,開創社會治理的新局面,實現“河長制”向長效治理的“河長治”的跨越。
以問題為導向
以問題為導向,是“楓橋經驗”的基本內涵。
紹興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總水域面積642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7.76%,中心城區水域面積占14.7%,全省第一。豐富的水域資源也形成了這座城市產業結構偏水度高的局面,高污染、高排放產業占據相當分量,水環境治理任務十分繁重。六七年前,正是紹興水環境問題最集中的時期。當時,與水污染有關的社會矛盾突出,牛奶河、七彩河、黑臭河不時出現,市民投訴居高不下,不少人看著身邊的水體被污染痛心疾首。
著眼于這些問題,紹興在2011年4月出臺《紹興市水環境質量考核辦法(試行)》,規定考核實行行政問責制,被考核單位主要負責人對所管理區域的水環境保護工作負責。2012年10月,出臺《關于在紹興市區主要河道實施河長制管理工作的通知》,在市區主要河道設置河長。這也是浙江省河長制管理模式的最早嘗試。
2013年,隨著“五水共治”在全省的推進,河長制也在全省鋪開,紹興的河長制也逐步走向縱深。
以河長制為統領,紹興緊扣“截、清、治、修”4個環節,扎實推進城鎮截污納管、工業污染整治、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入河排放口整治四大行動。“哪里有問題,哪里有群眾不滿意的地方,就從哪里著手解決。”市治水辦常務副主任方林苗認為,水污染防治牽涉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更深層次的是社會治理問題。“‘楓橋經驗’的啟示是‘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我們要從源頭抓起,將污染的影響排除或減少到最小。”
辦法跟著問題走。為層層壓實河長責任,紹興建立起市、縣、鎮、村四級河長體系,明確河長姓名、職務、聯系方式、管理河道名稱及起始點,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河長管理體系,將所有水體溝岸納入監管。在此基礎上,紹興還推出“一河一策”治理方略,重點在水質最差的27個片區74條河道,設立142個水質斷面,明確每個斷面的水質提升目標和治理措施,從市領導為河長的市級河長開始強化督考,啟動問責機制。
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構建的河長制體系,為紹興水環境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五年來,紹興在全省率先剿滅劣Ⅴ類水,全市70個市控以上斷面Ⅰ~Ⅲ類水斷面比例從2013年的38.6%提升到2017年的97.1%,功能區達標率從2013年的42.9%提升到2017年的97.1%;128個縣控以上斷面全部達到或優于Ⅳ類水,Ⅰ~Ⅲ類水斷面比例從2016年的76.6%提升到2017年的96.9%。 水質好轉帶來的是廣大市民的認同。根據省治水辦委托的滿意度調查,2015年、2016年、2017年我市“五水共治”群眾滿意度為74.28%、80.4%、82.45%,分別居全省第2位、第3位、第2位。
群眾才是靠山
堅持走群眾路線,是“楓橋經驗”的核心。紹興河長制由淺入深的推進,如同一個強勁磁場,吸引著社會各界加入,形成治水強大合力。
一周前,在柯橋經商的28歲埃及人默罕默德和30歲的阿爾及利亞人索菲亞,被華舍街道聘請為民間河湖長。兩位“洋河長”生活在大小坂湖周邊,被廣大市民愛水護水行為感染,主動要求加入到治水行動中。他們說,不光自己要管好身邊的水,還要動員同國籍的同胞一起來護水。
在新昌,由小將鎮34家企業發起的“企業認養河道”模式正全面推廣。目前,全市層面的“企業河長”已累計為治水捐款超過3.4億元。
河長制體系自上而下的責任傳導,正激發著基層干部的干事熱情,帶動更多的人自覺加入“民間河長”的隊伍。如今,“民間河長”的門類越來越多,名單越來越長,“黨員河長”、“企業河長”、“鄉賢河長”、“村嫂河長”、“河道警長”等等層出不窮。
圍繞河長制的架構體系,紹興各級各部門也相繼打造自己的品牌,推動河長們不斷向更大的群體發揮輻射帶動力。
去年,紹興88個市級部門掛聯鄉鎮,確定督導員707名、駐村聯絡員8515名,利用雙休日時間,為鎮街剿滅劣Ⅴ類水出謀劃策。市委宣傳部組織開展的“千名記者治水一線行”、“文藝十百千萬下基層”、“千名宣講員講治水”、“百名理論工作者赴治水一線”、尋訪百名“最美治水人”和“十萬志愿者服務治水”六大行動,將剿劣治水的行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市治水辦出臺的全民參與管河護水“工作十法”,推動黨員干部帶頭參與管河護水,在每年10月“全民護水月”,吸引全市各地近30萬名黨員干部參加治水大走訪。團市委在大中學生、團員、志愿者、熱心青年等群體中培育的“河小二”,成為河長們的得力助手。市婦聯依托嵊州市下王鎮“村嫂志愿服務隊”在全市成立2000多支巾幗護水隊,志愿者達到了2萬多名。
踴躍參與治水的群體還在壯大。今年4月19日,紹興表彰了2017年度“最美河湖、最美小微水體、最美護水人、最美河湖長”,這是我市組織的第4次“最美”評選,評選范圍從最初兩類“擴容”到了今年4類。受表彰的面不斷擴展,意味著我市治水參與面在持續擴大。
“治水是一場不容懈怠的重大戰役,要取得全面勝利,河長是領頭羊,群眾才是最大的靠山。”市委副書記、市長盛閱春這樣說。目前,我市正向奪取大禹鼎銀鼎沖刺,在各級河湖長的示范引領下,紹興正不斷形成全民治水護水、全民共享成果的新局面,書寫新時代治水的紹興篇章。
激活基層智慧
走群眾路線找解題鑰匙,這是“楓橋經驗”提供的路徑。干群合力開動腦筋,不斷創造新模式和新方式,正成為河長制的新常態。
新昌縣東茗鄉石門坑自然村環村小河,一塊標著“石門坑自然村雨水口624100602”字樣的牌子立在河邊,與附近的河長公示牌遙相呼應。該河鄉級河長、東茗鄉黨委書記俞正英說,“這就是入河排污口的身份證。”
這張“身份證”,集成了該河排放口名稱、位置、主要污染源、排入河道、河長、排放方式、入河方式和照片等多重信息,同時對每條河道的主要排水口在河道水系圖上進行標注,便于河長巡查和群眾監督。
這一創舉正是河長們在巡河過程中發現漏洞后,多次討論后提出的方案,目前正在全市所有入河排污(水)口全面推行。
位于嵊州新昌交界的南巖排渠,源于新昌七星街道五聯村,流經嵊州三江街道橋里村,最后匯入新昌江,這樣兩地共有的河道誰來當河長?這個難題,一度讓嵊州、新昌兩地的政府一籌莫展。
但困難總能激發智慧。嵊州和新昌兩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為此多次開協調會,最終確定采用雙河長制,共建嵊新治水群,一旦有問題兩地協力治水。以此為經驗,嵊州和新昌還在所有嵊新兩地河道交界處設立雙河長公示牌,跨區協調、聯防聯治,推動合作治水取得更大成效。
事實上,全市各地對河長制這一治水“牛鼻子”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一直在推陳出新。比如,柯橋區讓700多名機關干部回到出生地、外婆家報到,協助當地河長護河;諸暨市實施“河長保證金”制度,河水不合格,河長要扣“河長保證金”。這些做法,也被其他地區廣為傳播和學習。
用智慧手段來幫助河長巡河,正成為河長制在基層創新中的最新趨勢。如今,我市已有5000多名各級河長實現了電子化巡河,河長可以通過手機或者電腦,實現巡河過程的自動記錄和發現問題的及時上傳交辦。
目前,我市已在全省率先開發河湖長制信息化平臺,實現對河湖長履職、項目推進和目標完成的電子化考核,同時在全省率先探索推進“河湖長制”與鄉鎮(街道)“四個平臺”建設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網格員作用,彌補河長巡河的漏洞,確保河道治理無死角。
激發群眾智慧,到基層找方法,紹興在河長制上的創新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繼今年7月18~19日,全國8個省市180多名河湖長來紹培訓取經后,9月12~14日,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代表參加了韓國2018世界水城論壇,我市受邀參會并作了治水經驗介紹,紹興也是我國大陸唯一作典型發言的城市。
“紹興的基層治理智慧正在被廣為認同。”市“五水共治”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市治水辦(河湖長辦)主任徐明光說,紹興還將發布全國首個河湖長地方標準,以此為契機,紹興將全面深入推進“河長制”走向長效治理新階段,開辟河長制治水的新境界。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