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公路養護管理中,廢舊路面材料如何處置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廢舊料往往難以降解,長期堆放將影響堆填區及周邊的生態環境。交通運輸部要求,高速公路廢舊路面材料回收率需達到l00%、循環利用率達到95%以上。
如何達到這么嚴格的標準?2017年,廣東交通集團開發出廠拌熱再生技術,即將舊瀝青路面經過翻挖后運回拌和廠,再集中破碎;根據路面不同的質量要求,進行配比設計,將舊瀝青混合料、再生劑、新瀝青材料、新集料等,在拌和機中按一定比例重新拌和成新的混合料,從而獲得優良的再生瀝青混凝土,鋪筑成再生瀝青路面。
新技術很快就有了實踐驗證的機會——最近,汕(頭)昆(明)高速公路汕揭段瀝青路面到了該養護的階段,廣東省路橋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路達分公司率先采用這種新舊瀝青混合料,對該段27.7公里病害路段進行維修。從目前的檢測結果來看,出廠拌熱再生技術指標均符合規范要求,抗車轍性能、抗水損性能和疲勞性能均與全新瀝青混合料相當。
短短20多公里路段,共回收料約2.3萬噸,現已利用舊料約0.72萬噸,減少了石料開采和瀝青使用量。測算下來,相當于每公里節省材料費用約6.5萬元。
不僅如此,在建設汕湛高速公路惠州至清遠項目時,廣東路橋因地制宜,巧妙利用挖掘隧道產生的碎石棄渣回填路基,既滿足了路面生產需求,又節省了處理棄渣的運費和處理費。
該項目位于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區,屬于生態敏感區,施工的生態環保要求嚴苛。“既然挖出來的石頭要處理,而我們鋪路又要用到石頭,何不就地轉化利用?”廣東路橋的工程技術人員發現,南昆山隧道出口為微風化大理巖,巖石強度高,是良好的碎石生產原材料。將石頭加工成不同粒徑的碎石,既可用于塊石路基回填,也可作為混凝土粗集料和路面瀝青混凝土原材料,實現對隧道洞渣的循環利用。
經核算,南昆山隧道的建設過程中,可低碳利用廢棄洞渣130萬噸,為隧道建設節約近1700萬元的生產成本。如在全線16條隧道推廣使用,可節約生產成本近4000萬元。目前,這種模式已在廣東多條在建高速公路廣泛運用。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