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6時半,像往常一樣,鐘公廟街道金家漕社區社工和保安們就去金家新村和長豐二村巡邏了。至上午10時半,他們清理掉的破沙發、舊床、舊箱子等,足足有十多車。
看著小區內整潔的路面、有序的物品,記者不禁提出疑問:這個無物業管理小區老舊歸老舊,可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臟亂差”啊?
保安周小培、張惠良等人正在合力搬運居民堆放在家門口的裝修板材,聽聞此言,不禁失笑。他們對記者說,要是你3個月前來過此地,估計現在都不敢認了呢!
周邊居民也紛紛表示,這次環境整治確實動了真格,小區環境面貌可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以往走在小區內,那真叫到處有障礙物,處處臭不可聞啊!
樓道有人做飯,垃圾隨處堆放,這里的居民苦不堪言
“我們用大卡車裝走了200多噸垃圾和堆積物。剛開始,為搬離堆積物,大量租戶不理解,謾罵是常事,我們的副主任杜海平還被人打過。”社區居委會主任勵春柳說。
環境整治讓常住于此的居民拍手稱好,他們說,小區老了,年輕人基本都搬走了,剩下的多是舍不得和沒能力搬家的老年人。
小區流動人口太多,出租戶在樓道里做飯是常事,濃濃的煙常常嗆得人睜不開眼。樓梯口、樓道內處處是堆積的雜物,泡沫箱、舊桌椅、廢棄家電、臟雨披……反正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垃圾在這里都能看到,走過垃圾桶,更是不得不掩鼻而行。
金家漕社區共有3個小區,其中長豐二村和金家新村房齡均在30年以上,長期以來沒有物業管理,80幢老房子中,8成以上為出租戶。以金家新村為例,小區基礎設施破損,一共有6個出入口,街道曾設想對小區實行封閉管理,但因大部分業主強烈反對而無法實施。
勵春柳說,這兩個老舊小區建于上世紀80年代,基礎設施很差,低洼積水現象嚴重,租金低,又沒有物管費用,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加上這里附近有個蔬菜批發市場,因此有大量的流動人口在此租房。有些夫婦,帶著兩三個孩子,就租套間里的一個房間,房間里堆不下,就把大量生活物品堆放在門口;有些做小生意的,把大量的泡沫箱、塑料盒堆放在樓道底下,不僅占地方,有些還又臟又臭。
一套房住著多家人,只有一個廚房不夠用怎么辦?于是有人把“廚房”設在樓道里,一樓的過道處,甚至可見一長排挨墻放的煤氣灶,一到下班時間,天然的“廚房”便熱鬧起來。時間一長,地上、墻上全是油膩。
除了各種堆放物,每天還有大量垃圾產生。有些租戶直接將各種垃圾扔在家門口,甚至有人喝完酒,直接從窗口把酒瓶扔下來。而這樣的租戶,往往還半年、一年換一次,極難管理。
夏天一到,各種臭氣逼人,成群的蚊子、蒼蠅四處共舞,惡劣的衛生環境讓居民苦不堪言。
發動群眾監督,社工保安齊上陣,持續百天整治小區環境大變樣
金家新村和長豐二村這兩個無物業管理老舊小區的環境衛生現狀,讓街道和社區頗感壓力。街道主要領導連續十余次來此調研,沒有一家物業公司愿意前來承包,大量的陳年垃圾如何清理,日常的保潔又如何開展?居民不愿意出資封閉小區,如何因地制宜破解管理難題?
在街道的支持下,社區聘請了兩家清衛保潔公司。今年5月,兩個老舊小區環境整治工作全面開啟。但是,沒有督促,光靠保潔公司的力量顯然無法在短期內改變面貌。
于是,整個社區的8名社工和14名保安,在開展日常工作之余,輪流走訪兩個無物業管理老舊小區,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給保潔公司。一車又一車的垃圾,在社工和保安們的巡查下,被陸續清運出去。不少陳年垃圾帶有跳蚤等蟲子,社工們搬運過后,全身都起了疙瘩。社工蔣潔瓊、黃亞娟、周男、洪科威等人,如今身上仍留著大量被跳蚤咬后的斑痕。
勵春柳說,更讓社工們“崩潰”的是,小區內流動人口實在太多,有時一間房屋一個月來幾批租戶,每換一次,便會產生大量生活垃圾。一路巡查過去,清理過去,等到原路返回,又會發現許多廢棄物品堆放在路邊。
垃圾層出不窮,可人力和精力有限,長此以往肯定難以為繼。發動群眾監督和參與,無疑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在社區發動下,“夕陽紅”環境整治志愿者隊伍組建起來了,最終形成了穩定的48個人。
這批平均年齡在70歲左右的老年志愿者,每天5時多就起床,7時多集合,戴上紅袖章,拿上喇叭和撿垃圾用的工具,沿路邊督查,邊力所能及地將路面垃圾撿掉,每天都要巡查2個小時以上。
在長豐二村住了20多年的陳惠民老人說,此次環境整治是歷年來力度最大的一次,只要把問題反映上去,馬上有反饋,志愿者們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志愿者陳吉娥說,看著社工們天天在烈日下勸說租戶、搬動雜物,晚上回家還得帶孩子、做家務,真的太辛苦了,我們老年人能幫就幫,畢竟,環境好了,最終受益的是居民。
如今,他們分成兩個大組、12個小組,輪流走訪巡查80幢老房子,哪里有堆積物,哪里有垃圾,哪里有“缺胳膊少腿”的共享單車,及時拍攝下來,傳到微信群,通知清衛員,發現一處、消滅一處。
76歲的龐憲源老人住在如意金水灣,看到社工和保安們天天如此辛苦,便主動站了出來,把所住小區的巡邏工作承包了。“這里有物業管理,我會監督好,你們全力以赴去做好無物業管理小區的整治工作。”
戴玉春老人說,這里一個樓道內長期居民往往只有一兩戶,現在有了志愿者團隊,前去勸阻出租戶的不良行為時,大家心里更有底氣。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